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原理论文

扰流柱结构对阻燃式防爆阀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扰流柱形状和尺寸对阻燃通道传热和降压性能的影响第23-51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防爆阀介绍第23-25页
        2.2.1 防爆阀的结构及其尺寸第23-25页
        2.2.2 防爆阀的工作原理第25页
    2.3 气体燃烧爆炸的相关理论第25-29页
        2.3.1 概述第25页
        2.3.2 气体爆炸的基本形式第25-26页
        2.3.3 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的燃烧机理第26-27页
        2.3.4 预混气体燃烧爆炸的基本方程第27-29页
    2.4 扰流柱的形状和尺寸参数设计第29-32页
        2.4.1 扰流柱的形状设计第30-31页
        2.4.2 扰流柱的尺寸参数设计第31-32页
    2.5 建模与仿真第32-34页
        2.5.1 流体计算域选取第32-33页
        2.5.2 边界条件设置第33页
        2.5.3 网格划分第33-34页
        2.5.4 仿真计算第34页
    2.6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第34-48页
        2.6.1 流道温度结果分析第34-43页
        2.6.2 流道速度结果分析第43-47页
        2.6.3 流道压力结果分析第47-48页
    2.7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3章 扰流柱间的间隙对阻燃通道传热和降压性能的影响第51-61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扰流柱间隙设计第51-52页
    3.3 流道温度结果分析第52-57页
        3.3.1 流道单元出、入口处的温度变化第52-54页
        3.3.2 温度场计算结果与分析第54-57页
    3.4 流道速度结果分析第57-59页
        3.4.1 速度场计算结果与分析第57-58页
        3.4.2 流场计算结果与分析第58-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扰流柱面形结构对阻燃通道传热和降压性能的影响第61-81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扰流柱迎风面和背风面的结构设计第61-64页
        4.2.1 扰流柱的迎风面设计第61-63页
        4.2.2 扰流柱的背风面设计第63-64页
    4.3 建模与仿真第64-65页
        4.3.1 三维流道仿真计算几何模型第64-65页
        4.3.2 边界条件设置第65页
    4.4 不同迎风面结构的仿真结果分析第65-74页
        4.4.1 流道温度结果分析第65-70页
        4.4.2 流道速度结果分析第70-73页
        4.4.3 流道压力结果分析第73-74页
    4.5 不同背风面结构的仿真结果分析第74-80页
        4.5.1 流道温度结果分析第75-77页
        4.5.2 流道速度结果分析第77-79页
        4.5.3 流道压力结果分析第79-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扰流柱的应用与防爆阀阻燃性试验第81-101页
    5.1 引言第81页
    5.2 扰流柱的应用第81-83页
    5.3 建模与仿真第83-88页
        5.3.1 阻燃通道仿真计算几何模型第83页
        5.3.2 边界条件设置与计算假设第83-84页
        5.3.3 阻燃通道阻燃特性对比分析第84-86页
        5.3.4 阻燃通道降压特性对比分析第86-87页
        5.3.5 FB87型防爆阀阻燃特性分析第87-88页
    5.4 防爆阀阻燃性试验目的与要求第88-89页
    5.5 阻燃性试验方法第89-90页
        5.5.1 试验系统工作流程第89-90页
        5.5.2 试验步骤第90页
        5.5.3 结果评定第90页
    5.6 主要试验设备第90-93页
    5.7 防爆阀性能试验报告第93-98页
        5.7.1 数据记录与分析第93-97页
        5.7.2 试验结果分析第97页
        5.7.3 燃烧仿真结果验证第97-98页
    5.8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1-103页
    6.1 结论第101-102页
    6.2 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杭州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成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下一篇:基于双蓄能器的液压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研究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