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

基于双蓄能器的液压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研究和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第14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6页
第2章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第16-28页
    2.1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第16-17页
    2.2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分类第17-20页
        2.2.1 串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第17-18页
        2.2.2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第18-19页
        2.2.3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第19-20页
    2.3 双蓄能器液混系统车辆数学建模以及主要部件选型第20-27页
        2.3.1 双蓄能器液混车辆运动学分析第21-23页
        2.3.2 二次元件液压泵/马达的数学模型第23-25页
        2.3.3 蓄能器数学模型第25-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安装有液混系统混合动力车辆的制动策略分析第28-36页
    3.1 液压混合动力制动系统介绍第28页
    3.2 液混动力车辆制动过程第28-32页
        3.2.1 地面对前后轮的法向反作用力第28-30页
        3.2.2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第30-31页
        3.2.3 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第31-32页
    3.3 制动力分配策略第32-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4章 单双蓄能器液混系统的整车仿真第36-50页
    4.1 ADVISOR的组成和运行过程第36-37页
    4.2 整车仿真模型第37-42页
        4.2.1 制动能量回收及液压驱动模块第37-39页
        4.2.2 单双蓄能器模块第39-40页
        4.2.3 发动机/控制器模块第40-41页
        4.2.4 整车动力学模块第41页
        4.2.5 传动系模块第41-42页
    4.3 整车仿真第42-49页
        4.3.1 日本1015工况第42-46页
        4.3.2 美国UDDS工况第46-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基于模糊理论的再生制动力分配第50-60页
    5.1 引言第50-51页
    5.2 模糊控制器设计第51-57页
        5.2.1 模糊控制器结构第51-52页
        5.2.2 语言变量及隶属函数第52-54页
        5.2.3 模糊规则和模糊推理第54-56页
        5.2.4 去模糊化第56-57页
    5.3 仿真对比第57-59页
        5.3.1 仿真模型修改第57页
        5.3.2 仿真结果第57-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6.1 结论第60页
    6.2 创新点第60页
    6.3 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扰流柱结构对阻燃式防爆阀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汽车交流发电机效率分析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