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11-33页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资料介绍 | 第13-17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7-26页 |
四、概念厘定 | 第26-27页 |
五、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7-30页 |
六、研究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七、难点与创新 | 第31-33页 |
第一章 西北回族的历史沿革与近代经济概况 | 第33-101页 |
第一节 西北回族的形成与发展 | 第33-63页 |
一、西北回族的形成与分布 | 第33-37页 |
二、清同治以前西北回族的发展 | 第37-63页 |
第二节 清同治回民起义对西北回族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63-85页 |
一、清同治以前回、汉经济关系 | 第63-67页 |
二、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后陕甘回族人口及其分布格局之变化 | 第67-79页 |
三、回民起义对近代西北回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79-85页 |
第三节 近代西北回族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及主要特点 | 第85-101页 |
一、经济恢复阶段 | 第86-90页 |
二、经济全面发展、近代化萌芽阶段 | 第90-94页 |
三、官僚垄断资本形成和早期经济近代化阶段 | 第94-98页 |
四、近代西北开发与回族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98-101页 |
第二章 西北回族工商业近代化 | 第101-153页 |
第一节 近代商业 | 第101-116页 |
一、商业门类与商品种类的增加 | 第101-104页 |
二、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的变化 | 第104-112页 |
三、商业资本组成形式的多样化 | 第112-114页 |
四、管理制度中近代化痕迹初显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近代西北回族手工业与机器工业 | 第116-139页 |
一、西北回族传统手工行业概况 | 第116-124页 |
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 第124-130页 |
三、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 第130-139页 |
第三节 西北回族工商业资本形成与近代化转型 | 第139-153页 |
一、民营回族工商业资本 | 第139-142页 |
二、封建性官僚垄断工商业资本 | 第142-149页 |
三、西北回族经济近代化的特点 | 第149-153页 |
第三章 近代西北区域市场体系与西北回族工商业网络 | 第153-175页 |
第一节 近代西北区域市场的发育 | 第153-167页 |
一、近代西北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 | 第153-155页 |
二、各层级市场及回族商业概况 | 第155-166页 |
三、近代西北地区市场体系功能的局限性 | 第166-167页 |
第二节 近代西北区域市场中的回族工商业网络 | 第167-175页 |
一、新经济社会学相关理论 | 第167-170页 |
二、西北回族商品流通网络 | 第170-171页 |
三、近代西北回族工商业社会网络 | 第171-175页 |
第四章 多维透视: 近代西北回族工商业与嵌入网络的关系 | 第175-223页 |
第一节 局部与整体——近代回族商业兴衰与西北城镇经济起落的互动 | 第175-181页 |
一、哲赫忍耶宗教与经济复兴 | 第175-176页 |
二、“宣化冈”的商贸活动 | 第176-179页 |
三、“宣化冈”商业与张家川的经济互动发展 | 第179-181页 |
第二节 共生与互补——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近代西北民族贸易 | 第181-191页 |
一、近代西北各民族的共生空间与民族经济关系 | 第181-186页 |
二、民族贸易的缩影——近代拉卜楞民族商业活动 | 第186-190页 |
三、近代西北民族贸易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固化作用 | 第190-191页 |
第三节 困顿与嬗变——近代西安回族清真餐饮业文化机制 | 第191-210页 |
一、近代西安回族清真餐饮业发展历程与特点 | 第191-198页 |
二、清真餐饮业文化机制分析 | 第198-210页 |
第四节 博弈与退败——制约近代西北回族工商业发展的资本因素 | 第210-223页 |
一、理论回顾 | 第210-211页 |
二、磁窑堡煤矿企业资本分析 | 第211-219页 |
三、开发磁窑堡煤矿的历史影响及透射出的近代回族工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19-223页 |
结语 | 第223-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47页 |
致谢 | 第247-2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