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28页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要素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三、学术界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24页 |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25-28页 |
第一章 晚清甘宁青地区的民族与民族关系(1840-1911) | 第28-96页 |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甘宁青地区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 第28-48页 |
一、甘宁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28-31页 |
二、鸦片战争前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及其分布格局 | 第31-33页 |
三、清朝对甘宁青诸族的统治及其民族关系 | 第33-48页 |
第二节 19世纪中后期甘宁青地区民族格局与民族关系的新变化 | 第48-63页 |
一、同光年间两次回民起义对甘宁青民族格局及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48-52页 |
二、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与甘宁青民族关系的新特点 | 第52-63页 |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与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 | 第63-75页 |
一、清末“新政”与政治军事的近代化尝试 | 第63-66页 |
二、经济近代化的萌芽与发展 | 第66-70页 |
三、教育的近代化 | 第70-74页 |
四、国家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 第74-75页 |
第四节 晚清甘宁青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第75-96页 |
一、甘宁青地区内部各族民众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互动 | 第76-83页 |
二、甘宁青地区各族与内地及边疆诸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第83-96页 |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北洋政府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1911-1927) | 第96-122页 |
第一节 辛亥革命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 | 第96-102页 |
一、辛亥革命时期甘宁青各族人民的起义斗争——从反满到五族共和 | 第96-99页 |
二、马家军阀势力的增长及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变化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 | 第102-122页 |
一、北洋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对甘宁青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102-109页 |
二、地方军阀势力的整合与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 | 第109-122页 |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1928-1949) | 第122-208页 |
第一节 全面抗战前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1928-1936) | 第122-151页 |
一、国民军统治后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 | 第122-133页 |
二、国民政府与回族军阀势力间的初次博弈对甘宁青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133-146页 |
三、长征红军与甘宁青各民族间的关系 | 第146-151页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1937-1945) | 第151-174页 |
一、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略甘宁青地区及各方政治军事势力的反应 | 第151-161页 |
二、甘宁青各族各界民众的抗日救亡活动与国家认同意识的增强 | 第161-164页 |
三、甘宁青地方军政势力反动统治下局部地区民族关系的紧张 | 第164-174页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1945-1949) | 第174-190页 |
一、甘宁青地方军政势力对各族人民的反动统治 | 第174-180页 |
二、中国共产党在甘宁青地区的民族政策及甘宁青三省的解放 | 第180-190页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1912-1949) | 第190-208页 |
一、甘宁青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 第190-198页 |
二、甘宁青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各民族交往的加强 | 第198-208页 |
结语 | 第208-216页 |
一、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 第208-213页 |
二、关于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第213-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34页 |
致谢 | 第234-2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