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疲劳研究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2.2 过载作用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过载作用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周期过载作用下的疲劳裂纹扩展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5 过载造成的裂纹扩展速率迟滞效应的机理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过载作用下低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预测模型研究 | 第22-32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疲劳裂纹扩展 | 第22-24页 |
2.2.1 疲劳破坏过程 | 第22-24页 |
2.3 裂纹尖端应力应变场 | 第24-26页 |
2.4 恒幅循环载荷作用下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第26-28页 |
2.4.1 Paris-Erdogan预测模型 | 第27页 |
2.4.2 Forman预测模型 | 第27-28页 |
2.5 变幅循环载荷作用下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第28-31页 |
2.5.1 Wheeler模型 | 第28-29页 |
2.5.2 Willenborg模型 | 第29-30页 |
2.5.3 Elber模型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应力位移场分析 | 第32-55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动态裂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8页 |
3.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2-38页 |
3.3 过载峰后疲劳裂纹尖端参数有限元分析 | 第38-53页 |
3.3.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3.3.2 单峰过载作用下疲劳裂纹尖端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3.3.3 双峰过载作用下疲劳裂纹尖端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2-45页 |
3.3.4 疲劳裂纹尖端位移场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5-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过载作用下扩展速率和裂纹张开载荷预测 | 第55-68页 |
4.1 概述 | 第55页 |
4.2 裂纹扩展速率有限元预测方法介绍及预测结果 | 第55-61页 |
4.2.1 有限元方法介绍 | 第55-56页 |
4.2.2 裂纹扩展速率计算方法 | 第56-57页 |
4.2.3 含拉伸过载峰条件下的节点脱粘 | 第57-58页 |
4.2.4 含单个拉伸过载峰作用的裂纹扩展速率有限元结果 | 第58-60页 |
4.2.5 含双拉伸过载峰作用的的裂纹扩展速率有限元结果 | 第60-61页 |
4.3 裂纹张开载荷有限元结果 | 第61-65页 |
4.3.1 裂纹张开载荷有限元方法介绍。 | 第61-62页 |
4.3.2 含单个拉伸过载峰作用的裂纹张开载荷有限元结果 | 第62-64页 |
4.3.3 含双拉伸过载峰作用的裂纹张开载荷有限元结果 | 第64-65页 |
4.4 裂纹张开载荷相关参数S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AH32钢CT试件低周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研究 | 第68-90页 |
5.1 概述 | 第68页 |
5.2 试验准备 | 第68-73页 |
5.2.1 材料化学成分 | 第68-69页 |
5.2.2 试验设备 | 第69-70页 |
5.2.3 试件及夹具尺寸 | 第70-71页 |
5.2.4 裂纹速度的测量 | 第71-73页 |
5.2.5 试验工况设计 | 第73页 |
5.3 恒幅循环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行为 | 第73-75页 |
5.3.1 单轴静载拉伸试验 | 第73页 |
5.3.2 恒幅载荷下裂纹张开载荷 | 第73-75页 |
5.3.3 恒幅循环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行为 | 第75页 |
5.4 单个拉伸过载峰作用下的裂纹扩展 | 第75-82页 |
5.4.1 单个拉伸过载峰作用下的裂纹尖端形貌分析 | 第76-78页 |
5.4.2 单个拉伸过载峰作用下的裂纹扩展速率结果 | 第78-80页 |
5.4.3 单个拉伸过载峰作用下的裂纹张开载荷 | 第80-82页 |
5.5 双拉伸过载峰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行为 | 第82-87页 |
5.5.1 双拉伸过载峰作用下的裂纹尖端形貌分析 | 第82-83页 |
5.5.2 双拉伸过载峰作用下的裂纹尖扩展速率结果 | 第83-86页 |
5.5.3 双拉伸过载峰作用下的裂纹张开载荷结果 | 第86-87页 |
5.6 过载作用下疲劳寿命分析 | 第87-8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90-92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