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1 高考语文试卷研究 | 第14-16页 |
1.3.2 语病研究 | 第16-18页 |
1.3.3 语言能力研究 | 第18页 |
1.4 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18-21页 |
第2章 高考语文语病类型考查 | 第21-30页 |
2.1 教材、考纲与高考试题的语病类型 | 第21-24页 |
2.1.1 新课标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语病类型 | 第21-22页 |
2.1.2 考试大纲中的语病类型 | 第22页 |
2.1.3 高考试题中的语病类型 | 第22-23页 |
2.1.4 考试语病类型固化在教材、考纲当中 | 第23-24页 |
2.2 高考语文语病类型的考查 | 第24-30页 |
2.2.1 语病类型考查对比 | 第24-26页 |
2.2.1.1 2011至2017年高考试题语病类型统计 | 第24-26页 |
2.2.1.2 2011至2017年高考试题语病类型考查对比 | 第26页 |
2.2.2 语病类型的频次对比 | 第26-30页 |
第3章 高考语文语病题出题形式与利弊 | 第30-41页 |
3.1 高考的语病题型 | 第30-32页 |
3.1.1 语病题型的纵向对比 | 第30-31页 |
3.1.2 语病题型的频次对比 | 第31-32页 |
3.2 单选题型的利弊 | 第32-37页 |
3.2.1 单选题型的价值 | 第32-36页 |
3.2.1.1 区分度价值 | 第33-35页 |
3.2.1.2 效度价值 | 第35-36页 |
3.2.2 单选题型的不足 | 第36-37页 |
3.2.2.1 形式固化 | 第36页 |
3.2.2.2 考查片面 | 第36-37页 |
3.3 综合修改题型的利弊 | 第37-41页 |
3.3.1 综合修改题型的价值 | 第37-38页 |
3.3.1.1 灵活丰富 | 第37-38页 |
3.3.1.2 观察与表达并行 | 第38页 |
3.3.2 综合修改题型的不足 | 第38-41页 |
3.3.2.1 考查效度低 | 第38-39页 |
3.3.2.2 可控性弱 | 第39-41页 |
第4章 高考语文语病语料及试题公平性 | 第41-52页 |
4.1 语病材料内容 | 第41-45页 |
4.1.1 2011至2017年高考语病题语料内容分析 | 第41-44页 |
4.1.2 语料内容的三贴近 | 第44-45页 |
4.1.2.1 贴近学生 | 第44页 |
4.1.2.2 贴近现实 | 第44-45页 |
4.1.2.3 贴近生活 | 第45页 |
4.2 试题的公平性 | 第45-52页 |
4.2.1 教育指数与地域差异 | 第45-48页 |
4.2.2 试题公平性分析 | 第48-50页 |
4.2.2.1 全国卷分析 | 第48-49页 |
4.2.2.2 地方卷分析 | 第49-50页 |
4.2.3 内容创新受公平性制约 | 第50-52页 |
第5章 高考语文语病类试题内容改革 | 第52-71页 |
5.1 语病类型系统 | 第52-57页 |
5.1.1 语法-逻辑-修辞角度 | 第52-54页 |
5.1.2 语法-语义-语用角度 | 第54-56页 |
5.1.3 语言本体因素-标点符号-语用角度 | 第56-57页 |
5.2 高考试题语病类型考查的缺失及改革 | 第57-71页 |
5.2.1 标点符号使用失误 | 第58-61页 |
5.2.1.1 标点符号的滥用 | 第58-59页 |
5.2.1.2 标点符号的缺失 | 第59-60页 |
5.2.1.3 标点符号的错用 | 第60-61页 |
5.2.2 语言本体因素的语病 | 第61-67页 |
5.2.2.1 词法方面的失误 | 第61-63页 |
5.2.2.2 句法方面的失误 | 第63-67页 |
5.2.3 语用语病考查的缺失 | 第67-71页 |
5.2.3.1 辞格失当 | 第67-68页 |
5.2.3.2 交际情景不合 | 第68-69页 |
5.2.3.3 交际对象与意图 | 第69页 |
5.2.3.4 文化背景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附录B (高考语文语病试题) | 第79-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