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下帅乡基本概况 | 第12-20页 |
一、下帅乡社会历史概况 | 第12-17页 |
二、下帅乡语言概况 | 第17-20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第四节 调查方法 | 第22-26页 |
一、个案调查法 | 第22-23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23页 |
三、人物访谈法 | 第23页 |
四、核心词汇测试法 | 第23-24页 |
五、多学科综合法 | 第24页 |
六、语言使用等级的划分 | 第24-25页 |
七、年龄段的划分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下帅乡车福村壮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成因 | 第26-45页 |
第一节 车福村壮族全民稳定地使用母语 | 第26-34页 |
第二节 不同年龄段壮语语言能力分析 | 第34-38页 |
一、6—19岁壮族人的母语能力 | 第35-36页 |
二、20—59岁壮族人的母语能力 | 第36页 |
三、60岁以上壮族人的母语能力 | 第36-37页 |
四、3个年龄段的壮语使用特点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车福村壮语稳定使用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一、相对聚居是车福村全民使用壮语的有利条件 | 第38-39页 |
二、族内婚姻是壮语得以代代传承的重要因素 | 第39-40页 |
第四节 部分人母语能力下降或母语转为第二语言的现象及原因 | 第40-45页 |
一、族际婚姻 | 第41-43页 |
二、母语的交际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衰退 | 第43页 |
三、母语的地位略有下降 | 第43页 |
四、强势语言的干扰 | 第43-45页 |
第三章 车福村壮族汉语使用情况及其成因 | 第45-59页 |
第一节 壮族家庭兼用汉语情况 | 第45-53页 |
第二节 壮族全民兼用汉语的成因及其条件 | 第53-59页 |
一、学校教育的推广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 | 第53-54页 |
二、与周边其他民族交流沟通的增多是其客观条件 | 第54-55页 |
三、与外界沟通的增加是提高汉语能力的外因 | 第55-56页 |
四、网络媒体是汉语快速传播的利器 | 第56-57页 |
五、父母语言态度是汉语使用的主观因素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下帅乡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的互补与共存 | 第59-69页 |
第一节 家庭内部用语 | 第59-62页 |
一、壮族家庭 | 第59-61页 |
二、非壮族家庭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公共场所用语 | 第62-64页 |
一、集市和商店 | 第62-63页 |
二、政府部门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学校用语 | 第64-69页 |
第五章 下帅乡壮族和谐语言生活的相关思考 | 第69-78页 |
第一节 下帅乡壮族和谐的语言生活的成因 | 第69-71页 |
一、多民族杂居是壮族形成和谐的语言生活的客观条件 | 第69页 |
二、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壮族形成和谐的语言生活的现实基础 | 第69-70页 |
三、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是壮族形成和谐的语言生活的重要条件 | 第70页 |
四、民族语言政策是壮族形成和谐的语言生活的基本保障 | 第70-71页 |
五、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促进了下帅乡壮族的语言和谐 | 第71页 |
第二节 语言和谐大背景下的不和谐因素 | 第71-75页 |
一、语言竞争中的语言不和谐 | 第72-73页 |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冲击 | 第73-74页 |
三、下帅乡各民族语言发展的不平衡 | 第74-75页 |
四、学校未形成双语教学体系 | 第75页 |
第三节 下帅乡壮族和谐的语言生活的保存与发展 | 第75-78页 |
一、进一步加强壮汉语言的交流与合作 | 第75-76页 |
二、注重壮语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 第76-77页 |
三、进一步加强民族语文的工作力度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101页 |
一 调查问卷 | 第84-85页 |
二 壮语200词 | 第85-90页 |
三 访谈录 | 第90-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