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 第9页 |
1.1.2 远程培训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 | 第9页 |
1.1.3 学习支持服务是提高远程培训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20页 |
1.2.1 国内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2 国外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教师远程培训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4 小结 | 第20页 |
1.3 研究定位及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定位与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基本内涵与构成要素 | 第23-33页 |
2.1 理论基础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23-25页 |
2.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页 |
2.1.2 成人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2.1.3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理论 | 第24-25页 |
2.2 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基本内涵 | 第25-28页 |
2.2.1 远程学习 | 第25页 |
2.2.2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 第25-27页 |
2.2.3 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 第27-28页 |
2.3 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构成要素 | 第28-33页 |
2.3.1 管理支持服务 | 第28-29页 |
2.3.2 技术支持服务 | 第29-30页 |
2.3.3 学术性支持服务 | 第30-31页 |
2.3.4 情感支持服务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 | 第33-51页 |
3.1 调研设计与实施 | 第33-35页 |
3.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33页 |
3.1.2 调研设计 | 第33-34页 |
3.1.3 调研实施 | 第34-35页 |
3.1.4 调查结果 | 第35页 |
3.2 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现状 | 第35-46页 |
3.2.1 管理支持服务 | 第35-39页 |
3.2.2 技术支持服务 | 第39-41页 |
3.2.3 学术性支持服务 | 第41-44页 |
3.2.4 情感支持服务 | 第44-46页 |
3.3 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6-51页 |
3.3.1 管理支持服务层面 | 第46-47页 |
3.3.2 技术支持服务层面 | 第47-48页 |
3.3.3 学术性支持服务层面 | 第48-50页 |
3.3.4 情感支持服务层面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 第51-55页 |
4.1 管理支持服务层面 | 第51-52页 |
4.1.1. 远程机构组建课程学习管理团队 | 第51页 |
4.1.2. 分层组建管理团队,实行行政、业务双线管理 | 第51页 |
4.1.3. 建立综合推动机制 | 第51-52页 |
4.2 技术支持服务层面 | 第52页 |
4.2.1 应用新技术,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 第52页 |
4.2.2 建立线下技术支持服务团队 | 第52页 |
4.3 学术性支持服务层面 | 第52-53页 |
4.3.1 加强对辅导教师的培训 | 第52页 |
4.3.2 资源及时更新,建立本土化生成性资源库 | 第52-53页 |
4.3.3 实行“三段式”测评,多样化测评 | 第53页 |
4.3.4 加强线下活动的针对性 | 第53页 |
4.4 情感支持服务层面 | 第53-55页 |
4.4.1 线上服务:化“被动”为“主动” | 第53-54页 |
4.4.2 保证线下活动频率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6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55页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7页 |
附录一 | 第60-64页 |
附录二 | 第64-65页 |
附录三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