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 第10页 |
1.1.2 学术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1 学术目的 | 第12页 |
1.2.2 现实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5.1 促进中医药国际地位的提高 | 第14页 |
1.5.2 促进中医文化传播和传承 | 第14页 |
1.5.3 促进中医翻译高等教育 | 第14页 |
1.5.4 丰富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 第14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6-23页 |
2.1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理论 | 第16-17页 |
2.2 文化概述 | 第17-18页 |
2.3 中医文化概述 | 第18页 |
2.4 中医翻译文献回顾 | 第18-23页 |
2.4.1 中医典籍翻译 | 第18-20页 |
2.4.2 《内经》英译本及英译研究概述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3-37页 |
3.1 隐喻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3.2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观 | 第24-27页 |
3.2.1 概念隐喻 | 第24-26页 |
3.2.2 概念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 第26页 |
3.2.3 概念隐喻的源范畴和目标范畴 | 第26-27页 |
3.2.4 常规隐喻与创新隐喻 | 第27页 |
3.3 概念隐喻的作用 | 第27页 |
3.4 隐喻与翻译 | 第27-31页 |
3.4.1 隐喻与翻译的过程 | 第27-29页 |
3.4.2 隐喻、“取象比类”与中医药翻译 | 第29-30页 |
3.4.3 隐喻在中医翻译研究中的贡献与不足 | 第30-31页 |
3.5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31-37页 |
3.5.1 研究文本的选择 | 第31-33页 |
3.5.2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33-37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7-61页 |
4.1 隐喻视角下《内经》篇章分析及译例比较 | 第37-59页 |
4.2 概念隐喻视角下中医典籍篇章翻译策略总结 | 第59-61页 |
4.2.1 三译本翻译策略小结与讨论 | 第59页 |
4.2.2 隐喻视角下的篇章翻译过程分析及翻译策略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1-64页 |
5.1 研究成果小结 | 第61-62页 |
5.2 本研究不足性分析 | 第62页 |
5.3 研究后续设想及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