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写作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关于黄厚江本色语文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关于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理论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关于黄厚江共生作文教学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黄厚江共生写作教学法概述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共生写作教学法的形成 | 第15-18页 |
一、共生理论是依托 | 第15-16页 |
二、本色语文是根基 | 第16-18页 |
三、新课程改革是方向 | 第18页 |
第二节 共生写作教学法的特点 | 第18-23页 |
一、和谐性 | 第19-20页 |
二、过程性 | 第20页 |
三、对话性 | 第20-21页 |
四、鲜活性 | 第21-22页 |
五、生长性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共生写作教学法的局限性 | 第23-25页 |
一、理论杂糅 | 第24页 |
二、实践难度较大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共生写作教学法的现实性分析 | 第25-32页 |
第一节 结论化写作教学现状亟待改善 | 第25-28页 |
一、教学过程中主体缺失 | 第25-26页 |
二、教学目标割裂 | 第26-27页 |
三、教学策略封闭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 第28-32页 |
一、以基本的写作素养为培养目标 | 第28-29页 |
二、以完整的写作过程为教学载体 | 第29-30页 |
三、以交互的师生对话为教学方法 | 第30-31页 |
四、以多元的写作评价为升格指导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共生写作教学法的效用 | 第32-42页 |
第一节 如何引导学生“有写” | 第32-34页 |
一、读写结合,丰富学生积累 | 第32-33页 |
二、生活观察,开阔写作视野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如何引导学生“想写” | 第34-37页 |
一、“我即作文”,发挥先行作用 | 第35-36页 |
二、群体故事,激发写作欲望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如何引导学生“会写” | 第37-39页 |
一、过程教学,培养写作素养 | 第37-38页 |
二、双线互补,促进共生共长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如何引导学生“再写” | 第39-42页 |
一、多元评价,鼓励自我提升 | 第39-40页 |
二、再度写作,实现作文升格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研究成果等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