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话语分析与话轮转换相关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语用标记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概况 | 第13页 |
·综合评论 | 第13-14页 |
·本文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方法 | 第15页 |
·话语分析方法 | 第15页 |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的基本结构 | 第1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话轮的界定 | 第16-17页 |
·话轮转换的界定 | 第17页 |
·语用标记的界定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语料范围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对外汉语课堂话轮获得中的语用标记 | 第19-34页 |
·首话轮获得中的语用标记 | 第19-26页 |
·首话轮中的语用标记形式 | 第19-24页 |
·首话轮中语用标记的功能 | 第24-26页 |
·接应话轮获得中的语用标记 | 第26-31页 |
·接应话轮中的语用标记的出现条件 | 第26-29页 |
·接应话轮中语用标记的功能 | 第29-31页 |
·抢夺话轮获得中的语用标记 | 第31-32页 |
·对前一话轮说话人谈话内容中的某部分感兴趣或者有疑问 | 第31页 |
·认为对方的陈述已经足够多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对外汉语课堂话轮把持中的语用标记 | 第34-47页 |
·话语未结束语类语用标记 | 第34-40页 |
·话语未结束语类语用标记出现的条件 | 第34-38页 |
·话语未结束语类语用标记的功能 | 第38-40页 |
·有声停顿类语用标记 | 第40-45页 |
·有声停顿类语用标记出现的条件 | 第41-43页 |
·有声停顿类语用标记的功能 | 第43-45页 |
·非疑问类语用标记 | 第45-47页 |
·非疑问类语用标记出现的条件 | 第45-46页 |
·非疑问类语用标记的功能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对外汉语课堂话轮放弃中的语用标记 | 第47-52页 |
·话轮放弃中语用标记的使用模式 | 第47-49页 |
·“陈述句+语用标记”的使用模式 | 第47-48页 |
·“语用标记+祈使句”的使用模式 | 第48-49页 |
·话轮放弃中语用标记的功能 | 第49-52页 |
·引导与启发 | 第49页 |
·结束与强调 | 第49-50页 |
·结束与新指示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