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4页 |
(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对古琴艺术的中国哲学自然观内涵进行深挖 | 第11-12页 |
(二)当代对古琴艺术与“琴道”文化解读的合理性需要古代自然观进行论证 | 第12-13页 |
(四)西方音乐体系之下,挖掘古琴艺术自然观,以激活古琴艺术生命力 | 第13-14页 |
(五)对古琴艺术生态美学研究的进一步扩充 | 第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一)古琴是集传统文化之精华,合古人圆融之精神的乐器 | 第14-15页 |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 | 第15-16页 |
(三)中国古代“自然观”是古琴艺术的哲学审美基础 | 第16-17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一)中国哲学自然观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二)古琴艺术研究 | 第19-20页 |
(三)古琴艺术中的自然美研究 | 第20-21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文章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古琴自然观的哲学渊源 | 第23-41页 |
一、自然与自然观 | 第23-27页 |
(一)自然的概念 | 第23-25页 |
(二)自然观的内涵 | 第25-27页 |
二、古琴艺术中音乐要素的自然属性 | 第27-31页 |
(一)乐音——来源于自然 | 第27-29页 |
(二)音律——和谐于自然 | 第29-30页 |
(三)节奏——统源于自然 | 第30-31页 |
三、古人对古琴艺术中音乐要素的自然思考 | 第31-41页 |
(一)音乐即为“风”——“太子长琴,始作乐风” | 第31-33页 |
(二)音乐统一于自然——“中正平和、清微淡远” | 第33-41页 |
第二章 古琴琴器中的自然观 | 第41-57页 |
一、古琴琴材的自然属性 | 第41-50页 |
(一)琴材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天地之醇,日月之光” | 第42-46页 |
(二)琴材与自然规律的融合“八音克谐,纳音五行” | 第46-49页 |
(三)人与自然以琴材为中介相融合“归真至人,寄情之器” | 第49-50页 |
二、古琴琴形中的自然观 | 第50-55页 |
(一)古琴形制 | 第51-52页 |
(二)琴形的自然意象“琴制尚象,法涵天地” | 第52-53页 |
(三)琴形关联宇宙自然秩序“形象天地,气包阴阳” | 第53-54页 |
(四)琴形蕴含人伦礼乐秩序“天地中和,万物咸亨” | 第54-55页 |
三、琴制的自然思维基础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古琴琴态与琴技中的自然观 | 第57-77页 |
一、琴态中的自然思想 | 第57-62页 |
(一)声无哀怨,因情而生 | 第58-61页 |
(二)宁心静气,自然而生 | 第61-62页 |
二、琴技中的自然境界 | 第62-77页 |
(一)技与指合,效法自然 | 第63-69页 |
(二)指与心合,磨砺心性 | 第69-71页 |
(三)心与曲合,浑然天成 | 第71-77页 |
第四章 古琴琴曲中的自然观 | 第77-94页 |
一、高山流水,亲密成友 | 第78-84页 |
(一)高山流水的文化解读 | 第78-80页 |
(二)高山流水的五声分析 | 第80-83页 |
(三)与自然为友的生态思想 | 第83-84页 |
二、潇湘水云,和合相生 | 第84-94页 |
(一)潇湘水云的文化解读 | 第84-85页 |
(二)潇湘水云的五声分析 | 第85-92页 |
(三)与自然相生的自然智慧 | 第92-94页 |
结语 | 第94-96页 |
参考 文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