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4-16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一) 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历史性考察 | 第21-31页 |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产生背景 | 第21-24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21-23页 |
(二) 理论背景 | 第23-24页 |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来源 | 第24-28页 |
(一)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 第24-25页 |
(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 第25-26页 |
(三) 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思想 | 第26-28页 |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思想发展进程 | 第28-31页 |
(一) 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思想形成期 | 第28-29页 |
(二) 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思想确立期 | 第29页 |
(三) 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思想发展期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31-45页 |
一、消费异化的内涵理解 | 第31-33页 |
(一) 消费的含义 | 第31-32页 |
(二) 异化的本质 | 第32页 |
(三) 消费异化的内涵 | 第32-33页 |
二、消费异化理论对消费异化及生态危机的批判 | 第33-38页 |
(一) 虚假需求加速消费异化 | 第33-34页 |
(二) 危机的转化影响生态危机 | 第34-35页 |
(三) 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危机理论 | 第35-36页 |
(四) 经济理性批判与生态理性重建 | 第36-38页 |
三、消费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 | 第38-41页 |
(一) 资本主义下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 | 第38-39页 |
(二) 资本主义消费异化下的经济适度增长理论 | 第39-40页 |
(三) 消费异化问题内含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 第40-41页 |
四、消费异化理论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 | 第41-45页 |
(一) 分散化、非官僚化的生态社会主义 | 第41-42页 |
(二) 生产性正义的生态社会主义 | 第42-43页 |
(三) 以生态为中心的生态社会主义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评析 | 第45-50页 |
一、消费异化理论的合理性 | 第45-47页 |
(一) 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批判社会政治功能 | 第45-46页 |
(二) 消费异化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主因 | 第46-47页 |
(三) 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具有一定的合生态性 | 第47页 |
二、消费异化理论的局限性 | 第47-50页 |
(一) 消费异化理论夸大了消费的社会政治作用 | 第47-48页 |
(二) 消费异化理论对生态危机的批判具有不彻底性 | 第48-49页 |
(三) 消费异化理论的生态社会主义构想具有空想性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消费异化理论对我国消费方式绿色转型的借鉴价值 | 第50-55页 |
一、消费异化理论对我国消费方式绿色转型的理论指导价值 | 第50-52页 |
(一) 消费异化理论促进中国对消费问题的绿色反思 | 第50-51页 |
(二) 消费异化理论深化我们对资本主义消费的认识 | 第51页 |
(三) 消费异化理论促进中国对绿色消费理论的构建 | 第51-52页 |
二、消费异化理论对我国消费方式绿色转型的实践意义 | 第52-55页 |
(一) 消费异化理论有助于促进政府引导作用和推进科学消费 | 第52-53页 |
(二) 消费异化理论有助于营造绿色消费的市场环境 | 第53-54页 |
(三) 消费异化理论有助于确立和践行绿色健康的消费价值观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