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一)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核心 | 第9页 |
(二) 设计有质量的阅读问题是语文教师最大的难点 | 第9-10页 |
(三) 名师课例为主问题设计提供范例和依据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 对教师教学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关于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关于在阅读教学中提出主问题这一概念的原因研究 | 第14-15页 |
(三) 关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依据研究 | 第15页 |
(四) 关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研究 | 第15-16页 |
(五) 关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原则研究 | 第16-17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 小学阅读教学 | 第17-18页 |
(二) 主问题 | 第1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课例研究法 | 第18页 |
(二)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特征及制定依据 | 第19-28页 |
一、主问题的特征 | 第19-25页 |
(一) 整体性 | 第19-20页 |
(二) 引导性 | 第20-22页 |
(三) 逻辑性 | 第22-23页 |
(四) 情感性 | 第23-24页 |
(五) 应用性 | 第24-25页 |
二、主问题设计的依据 | 第25-28页 |
(一) 基于文本的深度解读 | 第25-26页 |
(二) 基于学情的把握 | 第26页 |
(三) 基于课标和教学目标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课例分析 | 第28-36页 |
一、钱娟《姥姥的剪纸》问题设计及评析 | 第28-30页 |
(一) 《姥姥的剪纸》一课问题设计思路 | 第28页 |
(二) 对《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的评析 | 第28-30页 |
二、张祖庆《祖父的园子》问题设计及评析 | 第30-32页 |
(一) 《祖父的园子》一课问题设计思路 | 第30页 |
(二) 对《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的评析 | 第30-32页 |
三、虞大明《女娲补天》问题设计及评析 | 第32-34页 |
(一) 《女娲补天》一课问题设计思路 | 第32页 |
(二) 对《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的评析 | 第32-34页 |
四、薛法根《半截蜡烛》问题设计及评析 | 第34-36页 |
(一) 《半截蜡烛》一课问题设计思路 | 第34页 |
(二) 对《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的评析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建议 | 第36-43页 |
一、教师应具有深度解读文本意识 | 第36-38页 |
(一) 明确文本的教学价值 | 第36页 |
(二) 善于透过文本表层信息把握文章主旨 | 第36-37页 |
(三) 善于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 | 第37页 |
(四) 基于文本的核心设计主问题 | 第37-38页 |
二、教师应准确把握学情 | 第38-40页 |
(一) 了解学生“疑惑点”以聚焦教学目标 | 第38-39页 |
(二) 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 | 第39页 |
(三) 发现学生“生长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 第39-40页 |
三、教师应提升教学能力和个人文学素养 | 第40-43页 |
(一) 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师对文本的价值追求 | 第40页 |
(二) 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师的独立思考 | 第40-41页 |
(三) 教师应善于读书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力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