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一)教师教育处于重大变革时期 | 第10页 |
(二)传统的教师教育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 | 第10-11页 |
(三)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卓越教师 | 第11页 |
(四)地方高师院校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卓越教师 | 第13页 |
(二)地方高师院校 | 第13页 |
(三)教师培养模式 | 第13页 |
(四)PDCA循环 | 第13-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研究内容、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一、卓越教师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一)计量分析 | 第18-19页 |
(二)内容分析 | 第19-21页 |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状况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一)统计分析 | 第21-23页 |
(二)内容分析 | 第23-26页 |
三、PDCA循环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变迁 | 第28-33页 |
一、清末民初学习日本模式 | 第28页 |
二、旧中国时期照搬美国模式 | 第28-29页 |
三、建国初期借鉴苏联模式 | 第29页 |
四、改革开放后的教师培养模式 | 第29-31页 |
(一)恢复重建(1977-1985) | 第29-30页 |
(二)稳步发展(1985-1990) | 第30页 |
(三)调整转型(1990-2001) | 第30-31页 |
五、新时期多元的教师培养模式 | 第31-33页 |
(一)4+2 模式 | 第31页 |
(二)4+1+2 模式 | 第31页 |
(三)3+3 模式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调查设计与结果 | 第33-43页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33-34页 |
(一)目标及内容 | 第33页 |
(二)调查设计 | 第33-34页 |
(三)抽样及实施 | 第34页 |
二、调查结果 | 第34-43页 |
(一)问卷基本信息构成 | 第34-35页 |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三)调整后问卷的结果统计及描述分析 | 第37-43页 |
第四章 卓越教师培养过程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第43-56页 |
一、问题分析 | 第43-52页 |
(一)计划阶段:准备不充分 | 第43-44页 |
(二)执行阶段:实施不彻底 | 第44-49页 |
(三)检查阶段:评估不到位 | 第49-51页 |
(四)处理阶段:反馈不及时 | 第51-52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52-56页 |
(一)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进程 | 第52-53页 |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弱化 | 第53-54页 |
(三)地方高师院校管理体制僵化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重构卓越教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 | 第56-64页 |
一、计划阶段:精准对接需求,明确卓越培养目标 | 第56-57页 |
(一)明确发展定位,坚守师范教育传统 | 第56页 |
(二)协调资源配置,建立大学捐赠基金 | 第56-57页 |
二、执行阶段:确保培养质量,强化计划执行力度 | 第57-60页 |
(一) 完善教师教育课程 | 第57-58页 |
(二) 加强科研训练 | 第58页 |
(三) 重视实践教学 | 第58-59页 |
(四)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 第59-60页 |
三、检查阶段:坚持以评促改,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 第60-62页 |
(一)让学生评教贯穿学期始终 | 第60-61页 |
(二)开展过程评价,探索多元评价形式 | 第61-62页 |
四、处理阶段:追求不断完善,及时处理反馈信息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