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大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 第10-11页 |
1.3.1 国外现状 | 第10页 |
1.3.2 国内现状 | 第10-1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城市交通拥堵理论概述 | 第13-23页 |
2.1 城市交通的定义与特点 | 第13-14页 |
2.1.1 城市交通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城市交通的特点 | 第13-14页 |
2.2 城市交通拥堵的界定 | 第14-16页 |
2.3 城市交通拥堵的特点 | 第16-18页 |
2.4 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 | 第18-20页 |
2.5 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 | 第20-23页 |
2.5.1 东京的解决经验 | 第20-21页 |
2.5.2 新加坡的解决经验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重庆主城区交通现状 | 第23-39页 |
3.1 重庆市概述 | 第23-24页 |
3.1.1 地理环境 | 第23页 |
3.1.2 社会经济 | 第23页 |
3.1.3 人口数量 | 第23-24页 |
3.2 重庆主城区交通现状 | 第24-31页 |
3.2.1 重庆主城区交通现状 | 第24-26页 |
3.2.2 居民出行及流通特征 | 第26-27页 |
3.2.3 交通流量分布 | 第27-30页 |
3.2.4 机动车拥有量 | 第30-31页 |
3.3 重庆主城区交通拥堵的特点 | 第31-34页 |
3.3.1 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过快,老城区干道交通矛盾凸显 | 第31-32页 |
3.3.2 过江交通通道成为交通瓶颈 | 第32-33页 |
3.3.3 城市各组团之间交通联系问题突出 | 第33页 |
3.3.4 商圈区域道路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 第33-34页 |
3.4 重庆主城区交通拥堵的成因分析 | 第34-39页 |
3.4.1 城市规划的客观原因 | 第34-35页 |
3.4.2 道路网密度低,难以满足目前交通需求 | 第35页 |
3.4.3 公交车数量偏少和公交线路布局不合理 | 第35-36页 |
3.4.4 交通组织管理存在不足之处 | 第36页 |
3.4.5 行人与车辆互相干扰 | 第36-37页 |
3.4.6 停车设施的不足 | 第37页 |
3.4.7 交通设施维修和城市化对交通通行的阻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重庆主城区交通拥堵评价 | 第39-48页 |
4.1 评价方法 | 第39-42页 |
4.2 交通拥堵评价模型 | 第42-48页 |
4.2.1 建立层次结构 | 第42-43页 |
4.2.2 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43-46页 |
4.2.3 层次总排序 | 第46页 |
4.2.4 重庆主城区交通拥堵评价 | 第46-47页 |
4.2.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重庆主城区交通拥堵缓解对策与建议 | 第48-60页 |
5.1 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 第48-51页 |
5.2 加强公共交通组织管理 | 第51-52页 |
5.3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着力建设公共交通系统 | 第52-57页 |
5.3.1 加大城市公交汽车的发展 | 第52-54页 |
5.3.2 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 第54-56页 |
5.3.3 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 第56-57页 |
5.4 限制道路上私人汽车数量 | 第57-58页 |
5.4.1 采取经济手段控制私人汽车的增长和出行 | 第57-58页 |
5.4.2 采用“P+R”模式 | 第58页 |
5.5 加强交通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养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