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回顾 | 第9-11页 |
1.2.2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回顾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3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绩效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企业 | 第14-15页 |
2.1.2 研发费用 | 第15-16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第16-18页 |
2.2.1.1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是认识研发投入绩效问题的逻辑起点 | 第16-17页 |
2.2.1.2 技术创新理论揭示了技术创新与研发费用的内在联系 | 第17页 |
2.2.1.3 新经济增长理论引发对研发投入的重视 | 第17-18页 |
2.2.2 罗默的 R&D 模型 | 第18-20页 |
2.2.2.1 罗默的 R&D 模型的演进 | 第18-19页 |
2.2.2.2 对于罗默模型的解释与评价 | 第19-20页 |
2.2.2.3 R&D 模型是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绩效模型的理论框架 | 第20页 |
2.2.3 平衡计分卡 | 第20-22页 |
3 国内外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3.1 国际研发费用投入概况 | 第22-24页 |
3.2 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3.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3.2.2 研发投入的总体描述 | 第25-26页 |
3.2.3 研发投入的板块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3.2.4 研发投入的行业特征 | 第27-28页 |
4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28-45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28-30页 |
4.1.1 投入指标与绩效指标的选取 | 第28-29页 |
4.1.2 数据来源及样本的确定 | 第29-30页 |
4.2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4.2.1 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2-43页 |
4.3.1 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绩效的统计性描述 | 第32-35页 |
4.3.1.1 投入产出变量概况 | 第32页 |
4.3.1.2 投入变量的比重分布 | 第32-34页 |
4.3.1.3 不同行业投入变量概况 | 第34页 |
4.3.1.4 不同行业研发费用效率 | 第34-35页 |
4.3.2 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4.3.2.1 电子业 | 第35页 |
4.3.2.2 信息技术业 | 第35页 |
4.3.2.3 医药生物制造业 | 第35-36页 |
4.3.3 研发强度、技术人员比例、政府支持度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 第36-43页 |
4.3.3.1 假设与模型 | 第36页 |
4.3.3.2 检验结果 | 第36-43页 |
4.4 研究启示 | 第43-45页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5.1 结论 | 第45-46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6-48页 |
5.2.1 对企业的建议 | 第46-47页 |
5.2.2 对政府的建议 | 第47-48页 |
5.3 研究局限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A | 第54-6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