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双轴转向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双前桥转向原理与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3-27页 |
2.1 基本转向原理介绍 | 第13-15页 |
2.1.1 相同车轴内、外侧转向车轮的转角关系 | 第13-15页 |
2.1.2 不同车轴同侧转向车轮的转角关系 | 第15页 |
2.2 空间四连杆结构分析 | 第15-17页 |
2.3 转向梯形机构分析 | 第17-19页 |
2.3.1 转向梯形机构数学模型 | 第17-19页 |
2.4 转向双摇臂机构分析 | 第19-23页 |
2.4.1 双级转向摇臂传递机构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2.4.2 转向摇臂-转向节臂传递机构数学模型 | 第21-23页 |
2.5 转向系统模型的验证 | 第23-26页 |
2.5.1 基于 Adams/Car 的双前桥转向系统建模 | 第23-24页 |
2.5.2 车辆原地转向试验 | 第24-25页 |
2.5.3 模型的验证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双前桥转向与悬架运动协调性分析与优化 | 第27-41页 |
3.1 钢板弹簧变形运动学 | 第27-29页 |
3.1.1 “SAE 圆弧”近似算法 | 第27-28页 |
3.1.2 钢板弹簧变形运动学理论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3.2 转向机构与悬架干涉空间模型 | 第29-31页 |
3.2.1 转向机构与悬架干涉问题图解 | 第29-30页 |
3.2.2 转向机构与悬架干涉计算 | 第30-31页 |
3.3 双前桥转向系统优化设计 | 第31-40页 |
3.3.1 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3.3.2 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法 | 第32-34页 |
3.3.3 双轴转向特性优化 | 第34-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双前桥四轴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41-59页 |
4.1 四轴汽车的轴荷分析 | 第41-42页 |
4.2 整车动力学方程 | 第42-46页 |
4.2.1 轮胎垂直载荷模型 | 第42-43页 |
4.2.2 轮胎侧偏模型 | 第43-44页 |
4.2.3 三自由度角输入运动模型 | 第44-45页 |
4.2.4 四自由度力输入运动模型 | 第45-46页 |
4.3 四轴汽车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46-57页 |
4.3.1 Matlab/Simulink 简介 | 第47页 |
4.3.2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47-53页 |
4.3.3 整车动力学模型验证与仿真结果 | 第53-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1.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2.工作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附录 B 转向数学模型 MATLAB 计算程序 | 第67-72页 |
附录 C “魔术公式”轮胎侧向力计算公式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