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国外对学科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国内对初中学科教学改革研究 | 第13-14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新课改 | 第14-15页 |
(二)教学综合改革 | 第15页 |
(三)教学方式 | 第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调查法 | 第15-17页 |
1.实地调查 | 第15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3.访谈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政策及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新课改的相关政策 | 第17-19页 |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 | 第17页 |
(二)新课程改革阶段 | 第17-18页 |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 第18-1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二)社会互赖理论 | 第20页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牡丹江市实验中学教学改革实践 | 第22-44页 |
一、实验中学的基本情况和改革背景 | 第22-23页 |
二、实验中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 第23-44页 |
(一)基于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改革——小组合作学习 | 第23-32页 |
(二)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32-35页 |
1. 走班制教学 | 第32-34页 |
2. 与兴趣社团相结合 | 第34-35页 |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 第35-44页 |
1. 评价内容 | 第36-38页 |
2. 多元评价方式 | 第38-44页 |
第四章 实验中学教学改革成效、可推广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 第44-50页 |
一、改革的成效 | 第44-47页 |
(一) 学科呈现特色教学模式 | 第44-45页 |
(二) 德育方面成果显著 | 第45-46页 |
(三) 学生学业成绩提高 | 第46页 |
(四) 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 | 第46-47页 |
二、可推广的经验 | 第47-48页 |
(一) 相对民主化的小组分组与合作学习模式 | 第47页 |
(二) 与兴趣社团结合的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47页 |
(三) 多元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 第47-48页 |
三、存在问题 | 第48-50页 |
(一)少部分家长、教师对改革的态度有待提高 | 第48页 |
(二)综合素质评价需更深入彻底 | 第48-49页 |
(三)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继续推进实验中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 第50-53页 |
一、多方面的转变思想意识和观念 | 第50-51页 |
(一)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 第50页 |
(二)促进教师思想与观念上的转变 | 第50页 |
(三)转变家长的观念和意识 | 第50-51页 |
二、继续全面积极的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实施 | 第51页 |
三、提升对各类艺体类校本课程教学及其成绩的重视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附件 1 | 第58-60页 |
附件 2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