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院校《教育学》1982年、1988年两版内容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8-1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8页 |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8-14页 |
1.2.1 五院校《教育学》编撰历程研究 | 第9-11页 |
1.2.2 五院校《教育学》内容的变化研究 | 第11-12页 |
1.2.3 五院校《教育学》产生变化的原因研究 | 第12-14页 |
1.3 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1 比较法 | 第14-15页 |
1.5.2 内容分析法 | 第15-16页 |
2.五院校《教育学》两版教材的主要变化 | 第16-30页 |
2.1 框架结构的变化 | 第16-19页 |
2.1.1 目录结构的变化 | 第16页 |
2.1.2 比较结果简析 | 第16-18页 |
2.1.3 主要小节的变化 | 第18-19页 |
2.2 主干概念的变化 | 第19-22页 |
2.2.1“教育”概念的变化 | 第20-21页 |
2.2.2“教学”概念的变化 | 第21-22页 |
2.3 基本内容的变化 | 第22-26页 |
2.3.1 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变化 | 第22-24页 |
2.3.2 内容的呈现与表达的变化 | 第24-26页 |
2.4 基本问题的变化 | 第26-30页 |
2.4.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问题的变化 | 第26-28页 |
2.4.2“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问题的变化 | 第28-30页 |
3.五院校《教育学》两版教材变化的原因 | 第30-46页 |
3.1 教育学科研究发展的进步 | 第30-35页 |
3.2 教材编写背景的改变 | 第35-38页 |
3.2.1 五院校《教育学》产生的背景 | 第35-36页 |
3.2.2 版本的更新背景 | 第36-38页 |
3.3 编撰思路以及内容选择依据的改变 | 第38-42页 |
3.3.1 编撰思路的发展 | 第38-40页 |
3.3.2 编撰内容选择依据的改变 | 第40-42页 |
3.4 编者队伍的改变 | 第42-46页 |
4.余论与启示 | 第46-49页 |
4.1 余论 | 第46-47页 |
4.2 启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