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贷联动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一、经济背景 | 第7页 |
二、政策背景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9-10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第一节 投贷联动模式内涵 | 第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3-14页 |
二、交易成本理论 | 第14-15页 |
三、范围经济理论 | 第15-16页 |
第四节 国内外实践现状 | 第16-19页 |
一、国内实践经验 | 第16-17页 |
二、国外实践经验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原因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 第20-21页 |
一、商业银行惜贷 | 第20页 |
二、融资结构单一 | 第20-21页 |
三、融资成本高企 | 第21页 |
第三节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 第21-23页 |
一、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 | 第21-22页 |
二、银企双方交易成本较高 | 第22-23页 |
三、高风险、周期长的融资特征 | 第23页 |
第四节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模式探讨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商业银行探索投贷联动的主要模式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投贷主体分离模式 | 第25-27页 |
一、投贷联盟 | 第25-26页 |
二、选择权贷款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投货主体结合模式 | 第27-29页 |
一、绕道参与直投 | 第27-28页 |
二、明股实债模式 | 第28页 |
三、直接开展股权投资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现有投贷联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与高科技园区“投贷联动”体系设计 | 第31-43页 |
第一节 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 | 第31页 |
第二节 构建科技金融事业部的体系架构 | 第31-35页 |
一、职能部门设置 | 第32-33页 |
二、资源数据库建设 | 第33-34页 |
三、信息化系统建设 | 第34-35页 |
第三节 银行与园区“投贷联动”机制操作模式构建 | 第35-40页 |
一、“投贷联动”模式设计 | 第35-36页 |
二、产品体系设计 | 第36-39页 |
三、投资收益测算 | 第39-40页 |
第四节 银行与园区“投贷联动”机制的风险防范 | 第40-43页 |
一、制定园区平台准入评价体制 | 第40-41页 |
二、建立园区平台担保体制 | 第41页 |
三、设置防火墙隔离体制 | 第41-42页 |
四、设立投贷后风险预警体制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完善银行与园区“投贷联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第一节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 | 第43-44页 |
一、适当放开股权投资限制 | 第43页 |
二、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自身的策略选择 | 第44-45页 |
一、多渠道挖掘企业客户资源 | 第44页 |
二、做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加强园区投资平台的管理 | 第45-46页 |
一、规范园区平台运作机制 | 第45页 |
二、培养科技和金融复合人才 | 第45-4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