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8页 |
1.3.1 国外文献研究动态 | 第14页 |
1.3.2 国内文献研究动态 | 第14-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7 论文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20-22页 |
1.7.1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7.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2.1 新三板 | 第22-23页 |
2.1.1 新三板的历史沿革 | 第22页 |
2.1.2 新三板的定义 | 第22-23页 |
2.1.3 新三板的市场特点 | 第23页 |
2.2 互联网中小企业 | 第23-24页 |
2.2.1 中小企业的概念 | 第23页 |
2.2.2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的界定 | 第23-24页 |
2.3 企业融资效率 | 第24-26页 |
2.3.1 资本结构理论 | 第24-25页 |
2.3.2 效率理论 | 第25页 |
2.3.3 企业融资效率的定义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现状 | 第26-33页 |
3.1 新三板概况 | 第26-29页 |
3.1.1 挂牌公司家数的情况 | 第26-27页 |
3.1.2 挂牌公司行业规模的情况 | 第27页 |
3.1.3 挂牌公司地域分布的情况 | 第27-29页 |
3.2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股本分布情况 | 第29页 |
3.3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的市场交易情况 | 第29-30页 |
3.4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的定向增发情况 | 第30-31页 |
3.5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的市场估值情况 | 第31页 |
3.6 新三板企业的转板情况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33-50页 |
4.1 DEA模型 | 第33-34页 |
4.1.1 DEA模型简介 | 第33页 |
4.1.2 DEA模型评价融资效率的优点 | 第33-34页 |
4.2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的DEA模型构建 | 第34-37页 |
4.2.1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的CCR模型 | 第34-35页 |
4.2.2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的BCC模型 | 第35-36页 |
4.2.3 DEA模型结论的经济学解释 | 第36-37页 |
4.3 投入产出变量的确定 | 第37-39页 |
4.3.1 投入变量的确定 | 第37-38页 |
4.3.2 产出变量的确定 | 第38页 |
4.3.3 变量数据标准化 | 第38-39页 |
4.4 样本选取与统计性描述 | 第39-41页 |
4.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 第39-40页 |
4.4.2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 第40-41页 |
4.5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结果 | 第41-50页 |
4.5.1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的整体评价 | 第41-44页 |
4.5.2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的趋势分析 | 第44-46页 |
4.5.3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与挂牌时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4.5.4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效率变化情况 | 第47-48页 |
4.5.5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 | 第48-49页 |
4.5.6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改进路径分析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0-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5.1.1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效率逐年提高 | 第50页 |
5.1.2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整体高水平优化 | 第50页 |
5.1.3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效率与挂牌时间关系 | 第50页 |
5.1.4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效率变化情况 | 第50-51页 |
5.1.5 新三板互联网企业融资效率的改进路径 | 第51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1-55页 |
5.2.1 对于企业的建议 | 第51-52页 |
5.2.2 对于市场的建议 | 第52-53页 |
5.2.3 对于国家的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