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1.2.1 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流场结构研究 | 第15-16页 |
| 1.2.2 进气道自起动判据研究 | 第16-18页 |
| 1.2.3 非定常效应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过程影响 | 第18-20页 |
| 1.2.4 高超声速进气道加速自起动能力的检测试验 | 第20-21页 |
| 1.2.5 高超声速进气道加速自起动数值仿真研究 | 第21-22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进气道型面设计及加速自起动性能研究 | 第23-41页 |
| 2.1 引言 | 第23页 |
| 2.2 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 | 第23-24页 |
| 2.2.1 折角型内压缩段进气道方案的设计 | 第23页 |
| 2.2.2 曲线型内压缩段进气道方案的设计 | 第23-24页 |
| 2.3 数值模拟方法与算例验证 | 第24-26页 |
| 2.3.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4-25页 |
| 2.3.2 算例验证 | 第25-26页 |
| 2.4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第26-40页 |
| 2.4.1 两种构型进气道的加速自起动性能 | 第26-29页 |
| 2.4.2 加速自起动过程主分离包变化规律 | 第29-34页 |
| 2.4.3 内压缩段压缩强度沿程分布对加速自起动性能的影响 | 第34-40页 |
| 2.5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高超声速进气道出口撤锥过程研究 | 第41-65页 |
| 3.1 引言 | 第41页 |
| 3.2 数值模拟方法与算例验证 | 第41-44页 |
| 3.2.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41-42页 |
| 3.2.2 算例验证 | 第42-44页 |
| 3.3 物理模型 | 第44页 |
| 3.4 两种构型进气道的加速自起动性能 | 第44-45页 |
| 3.5 高超声速进气道出口缓慢撤锥过程研究 | 第45-55页 |
| 3.5.1 δ_c=8°构型出口撤锥过程 | 第45-50页 |
| 3.5.2 δ_c=10°构型出口撤锥过程 | 第50-55页 |
| 3.6 高超声速进气道出口快速撤锥再起动特性研究 | 第55-64页 |
| 3.6.1 δ_c=8°构型固定堵塞度下的喘振特性 | 第55-57页 |
| 3.6.2 从t_0时刻开始撤锥 | 第57-59页 |
| 3.6.3 从t_0+1.3ms时刻开始撤锥 | 第59-61页 |
| 3.6.4 从t_0+1.925ms时刻开始撤锥 | 第61-64页 |
| 3.7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高超声速进气道变攻角加速自起动实验方法研究 | 第65-78页 |
| 4.1 引言 | 第65页 |
| 4.2 加速自起动实验方法的工作原理 | 第65-68页 |
| 4.2.1 原理介绍 | 第65-66页 |
| 4.2.2 前遮板长度的确定 | 第66-68页 |
| 4.3 数值模拟方法 | 第68-70页 |
| 4.3.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68-69页 |
| 4.3.2 物理模型 | 第69-70页 |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 4.4.1 二维数值仿真结果 | 第70-73页 |
| 4.4.2 三维数值仿真结果 | 第73-76页 |
| 4.5 小结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78页 |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78-79页 |
| 5.3 工作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