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研究创新 | 第17-18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1 盈余管理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2.1.1 盈余管理的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页 |
2.1.2 盈余管理的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2.2 机构投资者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2.2.1 机构投资者的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2.2.2 机构投资者的国内文献综述 | 第20页 |
2.3 盈余管理与机构投资者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2.3.1 盈余管理与机构投资者的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2.3.2 盈余管理与机构投资者的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2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第3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的界定 | 第23-30页 |
3.1 机构投资者概念及分类 | 第23-25页 |
3.1.1 机构投资者的概念 | 第23页 |
3.1.2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 | 第23-24页 |
3.1.3 机构投资者的特征 | 第24-25页 |
3.1.4 我国机构投资者主要分类 | 第25页 |
3.2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方式 | 第25-27页 |
3.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25-26页 |
3.2.2 盈余管理的方式 | 第26-27页 |
3.3 相关理论 | 第27-30页 |
3.3.1 契约理论 | 第27页 |
3.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28页 |
3.3.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8页 |
3.3.4 股权制衡理论 | 第28-30页 |
第4章 我国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 第30-35页 |
4.1 我国机构投资者进展过程概述 | 第30-33页 |
4.1.1 我国机构投资者进展过程 | 第30-31页 |
4.1.2 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4.2 我国盈余管理存在的条件 | 第33页 |
4.3 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4.3.1 投资规模小 | 第33-34页 |
4.3.2 结构不合理 | 第34页 |
4.3.3 追逐自身利益 | 第34-35页 |
第5章 研究设计 | 第35-44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35-37页 |
5.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5.2.1 样本选取 | 第37-38页 |
5.2.2 数据来源 | 第38页 |
5.3 变量的选择与释义 | 第38-42页 |
5.3.1 盈余管理的度量 | 第38-39页 |
5.3.2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度量 | 第39-40页 |
5.3.3 控制变量 | 第40-42页 |
5.4 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第6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6.2 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6.3 多元统计回归分析 | 第46-48页 |
6.4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8-49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9-5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0-53页 |
7.2.1 对机构投资者的建议 | 第50-51页 |
7.2.2 对上市公司监管与公司治理的建议 | 第51-52页 |
7.2.3 对政府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建议 | 第52-53页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7.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3-54页 |
7.3.2 未来的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