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21-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三甲医院 | 第21页 |
2.1.2 大型医疗设备 | 第21页 |
2.1.3 全生命周期 | 第21-22页 |
2.1.4 资源配置 | 第22页 |
2.2 理论概述 | 第22-27页 |
2.2.1 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 第22-24页 |
2.2.2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 第24-26页 |
2.2.3 资源配置理论 | 第26-27页 |
2.3 以资源配置理论视角研究三甲医院大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27-30页 |
2.3.1 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迫切需要 | 第27页 |
2.3.2 着力提高三甲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利用效益的迫切需要 | 第27-28页 |
2.3.3 全面深化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 第28页 |
2.3.4 扎实推进公共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迫切需要 | 第28-30页 |
第3章 湖南A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现状的调查 | 第30-48页 |
3.1 问卷调查设计与分析 | 第30-41页 |
3.1.1 问卷调查设计方案 | 第30-31页 |
3.1.2 问卷结果的具体分析 | 第31-41页 |
3.2 试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现状 | 第41-48页 |
3.2.1 全生命周期管理架构现状 | 第41-42页 |
3.2.2 试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各阶段现状 | 第42-45页 |
3.2.3 试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现状 | 第45-48页 |
第4章 湖南A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8-54页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8-50页 |
4.1.1 设备购置和安装调试问题 | 第48-49页 |
4.1.2 设备日常维护管理问题 | 第49页 |
4.1.3 设备报废处置问题 | 第49-50页 |
4.2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50-54页 |
4.2.1 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50页 |
4.2.2 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 第50-51页 |
4.2.3 设备管理方法欠科学 | 第51-52页 |
4.2.4 医院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 第52-54页 |
第5章 三甲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的对策 | 第54-74页 |
5.1 确立管理优化的总体思路 | 第54-56页 |
5.1.1 管理优化的指导思想 | 第54页 |
5.1.2 管理优化的原则 | 第54-55页 |
5.1.3 管理优化的目标 | 第55-56页 |
5.2 设计管理优化方案 | 第56-66页 |
5.2.1 设备购置流程管理优化方案 | 第57-60页 |
5.2.2 设备运行流程管理优化方案 | 第60-66页 |
5.2.2.1 故障处理流程优化 | 第60-61页 |
5.2.2.2 设备检修流程优化 | 第61-62页 |
5.2.2.3 设备运行保养流程优化 | 第62-66页 |
5.3 选择管理优化的路径 | 第66-68页 |
5.3.1 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 第66页 |
5.3.2 深化医院设备管理制度改革 | 第66-67页 |
5.3.3 加强医院设备管理队伍建设 | 第67-68页 |
5.3.4 创新医院设备管理方法和手段 | 第68页 |
5.4 创新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第68-72页 |
5.4.1 创新管理保障措施 | 第68-69页 |
5.4.2 创新人员保障措施 | 第69-71页 |
5.4.3 创新激励保障措施 | 第71-72页 |
5.5 开展管理优化的效果评估 | 第72-74页 |
5.5.1 经济效益评估 | 第72-73页 |
5.5.2 关键设备效能评估 | 第73页 |
5.5.3 综合效果评估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