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2.1 高职院校 | 第13-14页 |
1.2.2 辅导员 | 第14页 |
1.2.3 队伍建设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研究创新 | 第18-20页 |
2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 | 第20-32页 |
2.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迫切性 | 第20-22页 |
2.1.1 国际国内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 | 第20-21页 |
2.1.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 | 第21页 |
2.1.3 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 第21-22页 |
2.1.4 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22页 |
2.2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特征 | 第22-25页 |
2.2.1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共性特征 | 第22-24页 |
2.2.2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个性特征 | 第24-25页 |
2.3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地位、工作内容分析 | 第25-27页 |
2.3.1 高职院校辅导员地位 | 第25-26页 |
2.3.2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分析 | 第26-27页 |
2.4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2.4.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的缺陷 | 第27-28页 |
2.4.2 高职院校辅导员自我认同感较弱,社会地位尴尬 | 第28-29页 |
2.4.3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构成多元,对自身培训进修意识淡薄 | 第29-30页 |
2.4.4 高负荷的事务性工作导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不够 | 第30-32页 |
3 美国和新加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借鉴 | 第32-38页 |
3.1 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 | 第32-34页 |
3.1.1 立法完善,为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发展保驾护航 | 第32-33页 |
3.1.2 聘任制为主的用人制度 | 第33页 |
3.1.3 以人为本的考核制度 | 第33页 |
3.1.4 完善的培训体系 | 第33-34页 |
3.2 新加坡职业院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 | 第34-35页 |
3.2.1 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学生管理队伍 | 第34-35页 |
3.2.2 建立国际化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 第35页 |
3.2.3 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学生管理队伍 | 第35页 |
3.3 对我国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 第35-38页 |
3.3.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 第35-36页 |
3.3.2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 第36-38页 |
4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体系建设的建议 | 第38-46页 |
4.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38-39页 |
4.2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 | 第39-40页 |
4.2.1 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准入机制及岗前培训制度 | 第39-40页 |
4.2.2 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专兼结合”的队伍结构 | 第40页 |
4.3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创新 | 第40-41页 |
4.3.1 加强校党委的统一领导 | 第40-41页 |
4.3.2 强化落实二级管理 | 第41页 |
4.3.3 具体事务落实到人、监督到位 | 第41页 |
4.4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 | 第41-46页 |
4.4.1 建立“以评促建,以考促管”的评估、考核制度 | 第41-42页 |
4.4.2 完善激励制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 第42-43页 |
4.4.3 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制度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