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9页
        1.1.2 县域经济的发展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第10页
    1.3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3.1 理论意义第10页
        1.3.2 实践意义第10-12页
    1.5 研究视角与思路第12页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12-14页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13页
        1.6.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2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第14-18页
    2.1 高职院校与县域经济的特征分析第14-15页
        2.1.1 高职院校的界定与特征第14页
        2.1.2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第14-15页
    2.2 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关系第15-16页
    2.3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16-18页
        2.3.1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必要性第16页
        2.3.2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可行性第16-18页
3 承德市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第18-34页
    3.1 承德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第18-21页
        3.1.1 承德市经济发展概况第18-19页
        3.1.2 承德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第19-21页
        3.1.3 承德市经济发展的趋势第21页
    3.2 承德市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第21-23页
        3.2.1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第22-23页
        3.2.2 存在的困境与不足第23页
    3.3 县域接纳高职院校服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第23-28页
        3.3.1 县域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第24-25页
        3.3.2 对高职院校认知度的调查与分析第25-26页
        3.3.3 与高职院校合作意愿性的调查与分析第26-27页
        3.3.4 需求智力支持内容的调查与分析第27-28页
    3.4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第28-31页
        3.4.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第29页
        3.4.2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第29-30页
        3.4.3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意愿性的调查与分析第30-31页
    3.5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问题第31-34页
        3.5.1 高职毕业生较少到县域就业第31页
        3.5.2 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第31-32页
        3.5.3 社会培训实效性差第32页
        3.5.4 缺乏整体设计,无法形成聚合效应第32-34页
4 部分国家的经验及其启示第34-37页
    4.1 德国的经验及启示第34页
    4.2 美国的经验及启示第34-35页
    4.3 英国的经验及启示第35页
    4.4 丹麦的经验及启示第35-36页
    4.5 日本的经验及启示第36-37页
5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究第37-41页
    5.1 专业、课程设置与县域产业对接第37页
        5.1.1 专业设置更具地方特色第37页
        5.1.2 专业课程更具实用价值第37页
    5.2 与县域用人单位开展定向委培教育模式第37-38页
    5.3 依托高职院校打造面向县域的成人高等教育平台第38页
    5.4 与县、乡政府广泛开展校政合作第38-39页
    5.5 积极与县域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第39-40页
    5.6 面向“三农”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阳光工程”第40-41页
        5.6.1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第40页
        5.6.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第40-41页
6 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第41-46页
    6.1 落实政策,鼓励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第41页
    6.2 转变观念,专业人才培养向县域前移第41-42页
        6.2.1 开展订单班、合作班等人才培养模式第41页
        6.2.2 尝试开办县域高职教育第41-42页
    6.3 开放创新,探索县校全面合作关系第42页
    6.4 产教结合,发展与县域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第42-43页
    6.5 多措并举,拓展面向“三农”服务新模式第43-44页
        6.5.1 对接农村市场,培养特色农业人才第43页
        6.5.2 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推广农业新技术第43-44页
        6.5.3 培训农业新兴产业人才第44页
    6.6 中高职融通,共建县域人力资源培养平台第44-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第49-52页
后记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播学视域下的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的传播(冷战结束以来)
下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