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副产品加工及利用论文--血液加工品论文

人工改造猪血红蛋白和重组松弛素受体蛋白的制备和性能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人工改造血红蛋白及血液代用品的研究进展第14-38页
    1.1 前言第14-16页
    1.2 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第16-20页
        1.2.1 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第16-19页
        1.2.2 波尔效应第19-20页
    1.3 以血红蛋白为基础的血液代用品第20-30页
        1.3.1 直接以血红蛋白为血液代用品第20-21页
        1.3.2 以人工改造血红蛋白为血液代用品的研究第21-30页
            1.3.2.1 人工改造调整血红蛋白的氧亲和性第21-22页
            1.3.2.2 人工改造抗血红蛋白解聚第22-24页
            1.3.2.3 人工改造提高血红蛋白的分子大小第24-30页
    1.4 血红蛋白携氧能力的评价第30-31页
        1.4.1 氧亲和力第30-31页
        1.4.2 亚基间协同性第31页
        1.4.3 血红素铁的价态第31页
    1.5 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的安全性评价第31-34页
        1.5.1 对凝血性能的影响分析第32页
        1.5.2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分析第32-33页
        1.5.3 对肾功能的影响评价第33页
        1.5.4 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分析第33-34页
    1.6 血液代用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4-36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目标第36-38页
第二章 无基质猪血红蛋白的制备及其性能第38-48页
    2.1 引言第38-39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9-43页
        2.2.1 材料第39页
            2.2.1.1 主要仪器第39页
            2.2.1.2 主要试剂第39页
        2.2.2 主要方法第39-43页
            2.2.2.1 无基质猪血红蛋白的提取和纯化第39-40页
            2.2.2.2 氧解离曲线、半饱和氧分压、希尔系数的测定第40页
            2.2.2.3 猪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第40页
            2.2.2.4 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第40-41页
            2.2.2.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第41-42页
            2.2.2.6 pH等电聚焦电泳分析第42-43页
            2.2.2.7 猪血红蛋白的保存稳定性实验第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48页
        2.3.1 无基质猪血红蛋白的理化性质和氧结合特性第43-44页
        2.3.2 无基质猪血红蛋白的电泳分析第44-45页
        2.3.3 IHP对猪血红蛋白的别构调节效应分析第45页
        2.3.4 冻融及保护剂对猪血红蛋白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第45-48页
第三章 小分子化合物修饰猪血红蛋白的条件及其性能第48-60页
    3.1 引言第48-50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50-52页
        3.2.1 材料第50页
            3.2.1.1 试剂第50页
        3.2.2 方法第50-52页
            3.2.2.1 猪血红蛋白的理化性能分析(见第二章)第50页
            3.2.2.2 氧化开环棉子糖的制备第50页
            3.2.2.3 氧化棉子糖产率的测定第50页
            3.2.2.4 氧化棉子糖对猪血红蛋白修饰反应条件第50-51页
            3.2.2.5 DBBF对猪血红蛋白修饰反应条件第51页
            3.2.2.6 DBBF修饰猪血红蛋白的条件优化第51-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60页
        3.3.1 氧化开环棉子糖产率分析第52页
        3.3.2 氧化棉子糖修饰猪血红蛋白性能分析第52-54页
            3.3.2.1 氧化棉子糖修饰猪血红蛋白等电点分析第52-53页
            3.3.2.2 氧化棉子糖修饰猪血红蛋白的SDS-PAGE分析第53页
            3.3.2.3 氧化棉子糖修饰猪血红蛋白的携氧性能分析第53-54页
        3.3.3 DBBF修饰猪血红蛋白条件及其性能分析第54-60页
            3.3.3.1 脱氧与氧合状态对DBBF修饰猪血红蛋白性能的影响第54-55页
            3.3.3.2 反应时间对DBBF修饰猪血红蛋白的影响第55-56页
            3.3.3.3 DBBF浓度对DBBF修饰猪血红蛋白的影响第56页
            3.3.3.4 别构效应调节剂对DBBF修饰猪血红蛋白的影响第56-60页
第四章 聚乙二醇大分子化猪血红蛋白第60-74页
    4.1 引言第60-6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3-65页
        4.2.1 材料第63页
        4.2.2 方法第63-65页
            4.2.2.1 mPEG的活化方法第63-64页
            4.2.2.2 mPEG修饰猪血红蛋白的反应条件第64-65页
            4.2.2.3 mPEG修饰DBBF内交联猪血红蛋白第65页
            4.2.2.4 mPEG修饰猪血红蛋白的反应条件优化第6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5-74页
        4.3.1 mPEG活化程度分析第65页
        4.3.2 mPEG修饰猪血红蛋白第65-67页
        4.3.3 mPEG修饰DBBF内交联猪血红蛋白第67-69页
        4.3.4 mPEG修饰DBBF内交联猪血红蛋白的条件优化第69-74页
            4.3.4.1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69-70页
            4.3.4.2 反应pH的影响第70页
            4.3.4.3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70-71页
            4.3.4.4 PEG与血红蛋白浓度比的影响第71-74页
第五章 人工改造猪血红蛋白的生物安全性分析第74-80页
    5.1 引言第7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4-76页
        5.2.1 主要仪器第74页
        5.2.2 主要试剂第74页
        5.2.3 抗血清的制备第74-75页
        5.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第75-76页
        5.2.5 静脉注射血红蛋白修饰产物的动物试验第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80页
        5.3.1 血红蛋白免疫家兔的抗体水平分析第76-77页
        5.3.2 静脉注射猪血红蛋白修饰产物对家兔脏器生化指标的影响第77-80页
第六章 松弛素家族肽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第80-106页
    6.1 引言第80页
    6.2 松弛素及松弛素家族肽第80-83页
    6.3 松弛素的结构第83-85页
    6.4 松驰素的生物学功能第85-88页
        6.4.1 松驰素的生殖系统效应第86-87页
        6.4.2 松弛素是心血管系统相关激素第87-88页
    6.5 松弛素家族肽受体及其研究进展第88-103页
        6.5.1 G蛋白偶联受体第88-89页
        6.5.2 RLX和胰岛素等激素的作用机制第89-91页
        6.5.3 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第91-92页
        6.5.4 松弛素家族肽受体第92-103页
            6.5.4.1 RXFP1和RXFP2的特性第92-94页
            6.5.4.2 小肽样RXFP(RXFP3和RXFP4)的特征第94-95页
            6.5.4.3 受体的进化第95页
            6.5.4.4 受体保守性第95-96页
            6.5.4.5 RXFPs的遗传功能第96-98页
            6.5.4.6 受体分布第98-99页
            6.5.4.7 RXFP1和RXFP2的剪接变异体第99页
            6.5.4.8 受体的结构第99-100页
            6.5.4.9 RXFP1和RXFP2受体的结合特性第100-101页
            6.5.4.10 RXFP3和RXFP4受体的结合特性第101页
            6.5.4.11 RXFP受体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第101-103页
    6.6 松弛素及其受体研究的意义及本课题的目标第103-106页
第七章 BP蛋白表达系统的构建第106-126页
    7.1 引言第106-108页
    7.2 材料和方法第108-120页
        7.2.1 主要仪器第108-109页
        7.2.2 主要试剂第109-110页
        7.2.3 实验方法第110-120页
            7.2.3.1 7BP和8BP蛋白重组质粒的构建第110-113页
            7.2.3.2 分光光度法分析DNA浓度和纯度第113页
            7.2.3.3 1%或1.5%琼脂糖凝胶电泳第113页
            7.2.3.4 酚法提取DNA第113-114页
            7.2.3.5 DNA胶回收法第114页
            7.2.3.6 DNA末端脱磷反应第114页
            7.2.3.7 连接反应第114页
            7.2.3.8 酒精沉淀提纯DNA第114页
            7.2.3.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114-115页
            7.2.3.10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第115页
            7.2.3.11 菌种保存第115页
            7.2.3.12 小量制备DNA第115-116页
            7.2.3.13 大量制备重组质粒第116页
            7.2.3.14 DNA序列分析第116页
            7.2.3.15 HEK293T细胞的培养第116页
            7.2.3.16 细胞活化第116-117页
            7.2.3.17 传代培养第117页
            7.2.3.18 液氮保存细胞第117页
            7.2.3.19 多聚赖氨酸包被第117页
            7.2.3.20 非稳态转染细胞的制备第117-118页
            7.2.3.21 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第118页
            7.2.3.22 表面受体与配体的结合试验第118-119页
            7.2.3.23 24孔细胞培养板结合试验第119页
            7.2.3.24 6孔细胞培养板的结合试验第119-120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20-126页
第八章 BP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能第126-140页
    8.1 引言第126页
    8.2 材料和方法第126-133页
        8.2.1 主要仪器第126-127页
        8.2.2 主要试剂第127页
        8.2.3 实验方法第127-133页
            8.2.3.1 HEK293T细胞的活化、传代培养及保存第127页
            8.2.3.2 稳态转染细胞的制备第127-128页
            8.2.3.3 稳态细胞表达BP蛋白第128页
            8.2.3.4 BP蛋白的分离纯化第128-129页
            8.2.3.5 配体-受体交联试验(cross-linking test)第129-130页
            8.2.3.6 细胞培养板上的交联试验第130页
            8.2.3.7 BP与RLX的进一步交联试验(Further Cross linking)第130页
            8.2.3.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130页
            8.2.3.9 用干胶机制备凝胶电泳的干胶片第130页
            8.2.3.10 免疫蛋白印迹分析第130-132页
            8.2.3.11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132页
            8.2.3.12 固相合成短肽Flag第132-133页
            8.2.3.13 胞内cAMP的检测第133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33-140页
        8.3.1 稳态转染细胞结合特征第133-134页
        8.3.2 7BP蛋白的纯化和交联试验第134-135页
        3.3.3 FLAG肽的合成第135-137页
        8.3.4 BP蛋白对RLX细胞效应的阻断实验第137-140页
第九章 BP蛋白芯片的构建及其性能分析第140-144页
    9.1 引言第140-141页
    9.2 材料与方法第141-142页
        9.1.1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141页
        9.1.2 基本方法第141-142页
            9.1.2.1 芯片预处理和上样第141页
            9.1.2.2 芯片检测、数据采集和参数设置第141页
            9.1.2.3 SELDI-MS分析7BP第141-142页
            9.1.2.4 固定化7BP蛋白芯片捕获相应配体的试验第142页
    9.3 结果与讨论第142-144页
        9.3.1 BP蛋白在芯片上的固定化第142-143页
        9.3.2 固定化7BP的蛋白芯片对配体-松弛素的捕获性能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6页
致谢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FPGA的MIC总线控制器研究
下一篇:基于块匹配和随机蕨的电子稳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