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 关于网络社团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2. 对网络社团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出现及生存境遇 | 第17-21页 |
(一) 大学生社团网络化的出现 | 第17-18页 |
(二)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生存境遇 | 第18-21页 |
1.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 第18-19页 |
2.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第19页 |
3.基于微博平台规范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二、微博与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的关系 | 第21-32页 |
(一) 微博的缘起及特性 | 第21-24页 |
1. 微时微刻——无微不至 | 第21-22页 |
2. 微言微行——直击现场 | 第22-23页 |
3. 见微知著——影响无边 | 第23-24页 |
(二) 微博平台上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活动的特点 | 第24-27页 |
1. 目的务实,内容丰富 | 第24-25页 |
2. 形式多样、表达生动 | 第25-26页 |
3. 思想健康、传递正能量 | 第26-27页 |
4. 群体集中、便于引导 | 第27页 |
(三) 微博平台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带来的有利影响 | 第27-28页 |
1. 微博平台为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提供了施展空间 | 第27-28页 |
2. 微博为高校规范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工作提供新的载体平台 | 第28页 |
(四) 微博平台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28-32页 |
1. 公共民主参与精神缺失,体现出一定的规避性和冷漠性 | 第28-29页 |
2. 娱乐精神泛滥,对公共问题过于娱乐化和戏谑化 | 第29-30页 |
3. 欠缺自律性,存在盲目性和情绪性 | 第30页 |
4. 话语权薄弱,利益诉求容易被淹没忽视 | 第30-32页 |
三、基于微博平台规范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的实践路径 | 第32-38页 |
(一) 转变理念 | 第32-33页 |
1. 地位平等、互动性强 | 第32-33页 |
2.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社团建设体系 | 第33页 |
(二) 实践措施 | 第33-38页 |
1. 立足微博平台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建设 | 第33-34页 |
2. 基于微博平台拓宽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渠道 | 第34-36页 |
3. 基于微博平台增强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民主监督功能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