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同声传译中衔接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原因研究
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论文缩写对照表 | 第15-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8页 |
1.1 引言 | 第21页 |
1.2 研究问题的缘起 | 第21-33页 |
1.2.1 业者行为表现 | 第22-23页 |
1.2.2 理论思考 | 第23-33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33-34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4-3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8-64页 |
2.1 口译研究综述 | 第38-43页 |
2.1.1 口译研究概述 | 第38-40页 |
2.1.2 口译研究的范式 | 第40-43页 |
2.2 同声传译研究概述 | 第43-49页 |
2.2.1 认知处理研究范式下的同声传译研究 | 第44-46页 |
2.2.2 语言学途径的同声传译研究 | 第46-49页 |
2.3 翻译研究和口译研究中的衔接和连贯 | 第49-61页 |
2.3.1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连贯研究 | 第49-50页 |
2.3.2 语篇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连贯研究 | 第50-53页 |
2.3.3 交替传译研究中的衔接和连贯 | 第53-54页 |
2.3.4 同声传译研究中的衔接和连贯 | 第54-59页 |
2.3.5 口译衔接和连贯研究的不足 | 第59-61页 |
2.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61-6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64-96页 |
3.1 语篇的含义 | 第64-69页 |
3.1.1 语言学中的语篇概念 | 第65-67页 |
3.1.2 语篇在口译研究中的运用 | 第67-69页 |
3.2 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 | 第69-74页 |
3.2.1 衔接的定义 | 第69-70页 |
3.2.2 衔接手段的分类 | 第70-73页 |
3.2.3 衔接的一般原则 | 第73-74页 |
3.3 衔接理论的争议 | 第74-80页 |
3.3.1 关于衔接的范围 | 第74-76页 |
3.3.2 衔接和连贯的关系 | 第76-80页 |
3.4 衔接和同声传译的关系 | 第80-82页 |
3.5 连词 | 第82-95页 |
3.5.1 连词的分类 | 第82-86页 |
3.5.2 连词在语篇和同声传译中的作用 | 第86-9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96-114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96-99页 |
4.1.1 口译研究方法概述 | 第96-98页 |
4.1.2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98-99页 |
4.2 实验对象 | 第99-102页 |
4.2.1 工作定义和选择依据 | 第99-101页 |
4.2.2 实验对象的样本规模和代表性 | 第101-102页 |
4.3 同声传译实验材料 | 第102-109页 |
4.3.1 同声传译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 | 第102-103页 |
4.3.2 同声传译实验材料的试用 | 第103-105页 |
4.3.3 同声传译实验材料中连词的划分 | 第105-109页 |
4.4 问卷调查的设计 | 第109-111页 |
4.4.1 问卷调查设计的步骤 | 第109-110页 |
4.4.2 问卷调查的结构和内容 | 第110-111页 |
4.4.3 问卷调查的对象 | 第111页 |
4.5 实验环境 | 第111-11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研究过程 | 第114-123页 |
5.1 研究的程序 | 第114-116页 |
5.1.1 同声传译实验的过程 | 第114-116页 |
5.1.2 问卷调查的过程 | 第116页 |
5.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第116-118页 |
5.2.1 同声传译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第117-118页 |
5.2.2 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第118页 |
5.3 同声传译语料的转写方法 | 第118-121页 |
5.3.1 口译语料的转写方法 | 第119页 |
5.3.2 本文采取的转写方法 | 第119-120页 |
5.3.3 本文语料转写的过程 | 第120-12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数据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23-174页 |
6.1 研究问题一的数据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5页 |
6.1.1 连词处理方式的整体分析 | 第123-129页 |
6.1.2 处理方式在每类连词中的分布情况 | 第129-135页 |
6.2 研究问题二的数据结果与讨论 | 第135-166页 |
6.2.1 选择同类保留的原因 | 第135-140页 |
6.2.2 选择省略的原因 | 第140-156页 |
6.2.3 选择替换的原因 | 第156-166页 |
6.3 本文结论的综合讨论 | 第166-170页 |
6.3.1 同声传译的特殊性与连词的处理方式 | 第166-167页 |
6.3.2 连词处理方式对译语衔接和连贯的影响 | 第167-170页 |
6.4 问卷调查数据的结果与讨论 | 第170-17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74-182页 |
7.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4-177页 |
7.2 本文的价值和贡献 | 第177-179页 |
7.2.1 对口译研究的贡献 | 第177-178页 |
7.2.2 对口译教学的贡献 | 第178-179页 |
7.2.3 对口译实践的贡献 | 第179页 |
7.3 本文的局限 | 第179-180页 |
7.4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7页 |
附录一 同声传译实验材料原文 | 第197-203页 |
附录二 同声传译实验材料参考译文 | 第203-207页 |
附录三 同声传译实验材料原文(连词标注版) | 第207-219页 |
附录四 职业译员同声传译译语示例 | 第219-223页 |
附录五 口译学员同声传译译语示例 | 第223-226页 |
附录六 实验参与同意书 | 第226-227页 |
附录七 问卷调查 | 第227-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