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关于《经史百家杂钞》编选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经史百家杂钞》与其他古文选本之比较 | 第12-13页 |
三、曾国藩的语文教育思想 | 第13页 |
四、曾国藩的写作教育思想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经史百家杂钞》的成书与社会背景 | 第17-29页 |
第一节 曾国藩的人格理想 | 第17-21页 |
一、“修身” | 第18-19页 |
二、“齐家” | 第19-20页 |
三、“治国、平天下”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经史百家杂钞》成书背景 | 第21-24页 |
一、曾国藩与“同光中兴” | 第21-22页 |
二、《杂钞》与“桐城中兴”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 | 第24-29页 |
一、编纂背景与目的之不同 | 第24-25页 |
二、分类编排之不同 | 第25-26页 |
三、选文内容侧重点上的不同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经史百家杂钞》对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篇的启示 | 第29-47页 |
第一节 当今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编概况 | 第29-36页 |
一、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古文阅读的要求 | 第30-31页 |
二、以人教版为例看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编情况 | 第31-34页 |
三、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文选编的优点和不足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杂钞》编排对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编的启示 | 第36-41页 |
一、《杂钞》与其他古文选本的编排比较 | 第36-37页 |
二、《杂钞》区别于其他古文选本的编排特色 | 第37-39页 |
三、《杂钞》选文编排对当代语文教材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杂钞》选文对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选编的启示 | 第41-47页 |
一、《杂钞》与其他古文选本的选文比较 | 第41-43页 |
二、《杂钞》区别于其他古文选本的选文特色 | 第43-45页 |
三、《杂钞》选文对当代语文教材的启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观对中学古文教学的启示 | 第47-58页 |
第一节 当今中学古文教学的现状 | 第47-50页 |
一、古文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 第47-48页 |
二、“焚琴煮鹤”式地“满堂灌” | 第48-49页 |
三、师生过度依赖参考书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曾国藩的古文观 | 第50-54页 |
一、曾国藩的“经世”思想 | 第50-51页 |
二、《杂钞》所体现出的古文观 | 第51-54页 |
第三节 《杂钞》思想对当代古文教学的启示 | 第54-58页 |
一、重文化更甚于重应试 | 第54-55页 |
二、重精神更甚于重形式 | 第55-56页 |
三、重实用更甚于重教条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曾国藩古文学习法对中学生古文学习的启示 | 第58-67页 |
第一节 当今中学生古文学习习惯 | 第58-60页 |
一、不爱诵读,事倍功半 | 第58-59页 |
二、机械识记,食而不化 | 第59-60页 |
三、运用过少,兴趣不浓 | 第60页 |
第二节 曾国藩的古文学习法 | 第60-64页 |
一、勤作札记,整理摘抄 | 第60-61页 |
二、“猛火煮漫火温”法 | 第61-62页 |
三、虚心涵泳、切记体察 | 第62-63页 |
四、速看熟读、勤写多作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古文学习法对当代中学生古文学习的启示 | 第64-67页 |
一、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 第64-65页 |
二、沉浸与坚持相结合 | 第65页 |
三、摘记诵读与思考写作相结合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附录 《鸿门宴》教学方案设计(第三课时) | 第69-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