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1.2.1 评价方法与指标 | 第18-20页 |
1.2.2 空间耦合性评价 | 第20-22页 |
1.2.3 时间耦合性评价 | 第22-23页 |
1.2.4 运能耦合性评价 | 第23-24页 |
1.2.5 信息耦合性评价 | 第24页 |
1.2.6 文献评析 | 第24-25页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25-29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3.3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26-2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多方式公共交通耦合内涵与识别 | 第31-47页 |
2.1 多方式公共交通 | 第31-36页 |
2.1.1 轨道交通 | 第31-33页 |
2.1.2 常规公交 | 第33-34页 |
2.1.3 公共自行车 | 第34-35页 |
2.1.4 公共交通方式比较 | 第35-36页 |
2.2 多方式公共交通耦合概念 | 第36-39页 |
2.2.1 耦合的定义 | 第36-37页 |
2.2.2 公共交通耦合方式 | 第37-39页 |
2.3 公共交通耦合节点识别 | 第39-45页 |
2.3.1 轨道交通-常规公交耦合节点识别方法 | 第39-43页 |
2.3.2 轨道交通(或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耦合节点识别方法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公共交通空间耦合评价 | 第47-65页 |
3.1 空间耦合性 | 第47-50页 |
3.1.1 空间可达性 | 第47-49页 |
3.1.2 模式间的连通性 | 第49-50页 |
3.2 空间耦合性计算方法 | 第50-58页 |
3.2.1 空间数据获取及重要参数 | 第50-54页 |
3.2.2 空间可达性计算方法 | 第54-56页 |
3.2.3 模式间的连通性计算方法 | 第56-58页 |
3.3 空间耦合性分级 | 第58-60页 |
3.3.1 聚类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3.3.2 空间可达性分级 | 第59-60页 |
3.3.3 模式间的连通性分级 | 第60页 |
3.3.4 空间耦合性分级 | 第60页 |
3.4 实例分析 | 第60-64页 |
3.4.1 南京市公共交通空间要素 | 第60-61页 |
3.4.2 南京市公共交通空间耦合性评价 | 第61-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公共交通间耦合评价 | 第65-91页 |
4.1 时间耦合性 | 第65-68页 |
4.1.1 出行时间可靠性 | 第65-67页 |
4.1.2 换乘时间 | 第67-68页 |
4.2 时间耦合性指标计算方法 | 第68-81页 |
4.2.1 出行时间可靠性计算方法 | 第68-76页 |
4.2.2 基于IC卡数据的换乘时间计算方法 | 第76-81页 |
4.3 时间耦合性分级 | 第81-83页 |
4.3.1 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时间耦合性分级 | 第82页 |
4.3.2 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时间耦合性分级 | 第82-83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83-89页 |
4.4.1 出行时间可靠性 | 第83-86页 |
4.4.2 换乘时间 | 第86-89页 |
4.4.3 时间耦合性分级 | 第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公共交通运能耦合评价 | 第91-111页 |
5.1 运能耦合性 | 第91-94页 |
5.1.1 网络总运能 | 第92-93页 |
5.1.2 模式间运能匹配度 | 第93-94页 |
5.2 运能耦合性计算方法 | 第94-103页 |
5.2.1 网络设计与运能求解 | 第94-101页 |
5.2.2 基于刷卡数据的运能匹配度 | 第101-103页 |
5.3 运能耦合性分级 | 第103-104页 |
5.3.1 网络总运能 | 第103-104页 |
5.3.2 模式间的运能匹配 | 第104页 |
5.4 示例分析 | 第104-109页 |
5.4.1 网络总运能 | 第104-107页 |
5.4.2 模式间的运能匹配 | 第107-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公共交通信息耦合评价 | 第111-129页 |
6.1 信息耦合性 | 第111-114页 |
6.1.1 耦合信息分类 | 第112-113页 |
6.1.2 信息耦合性的内涵 | 第113-114页 |
6.2 信息耦合性评价方法 | 第114-123页 |
6.2.1 研究设计 | 第114-117页 |
6.2.2 相关性分析与指标主成分提取 | 第117-120页 |
6.2.3 基于熵权法的客观权重 | 第120-121页 |
6.2.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121-123页 |
6.3 实例分析 | 第123-127页 |
6.3.1 南京数据调查结果 | 第123-125页 |
6.3.2 指标客观权重 | 第125页 |
6.3.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第125-12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129-130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7.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1页 |
附录 公共交通信息耦合性调查问卷 | 第151-153页 |
作者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153-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