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55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类石墨烯材料合成及其功能化 | 第13-19页 |
1.2.1 0维类石墨烯材料 | 第14-15页 |
1.2.2 1维类石墨烯材料 | 第15-16页 |
1.2.3 2维类石墨烯材料 | 第16-18页 |
1.2.4 3维类石墨烯材料 | 第18-19页 |
1.3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电化学检测法 | 第19-20页 |
1.3.2 光学检测法 | 第20页 |
1.3.3 质谱检测法 | 第20-21页 |
1.4 类石墨烯材料电化学检测肿瘤标志物 | 第21-26页 |
1.4.1 电流传感器 | 第21-23页 |
1.4.2 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 | 第23-24页 |
1.4.3 光电化学传感器 | 第24-25页 |
1.4.4 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 | 第25-26页 |
1.5 类石墨烯材料谱学检测肿瘤标志物 | 第26-32页 |
1.5.1 荧光光谱法 | 第26-30页 |
1.5.2 拉曼光谱法 | 第30页 |
1.5.3 核磁共振成像法(MRI) | 第30页 |
1.5.4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法 | 第30-31页 |
1.5.5 放射性核素成像法 | 第31-32页 |
1.6 类石墨烯材料和有机光催化降解 | 第32-33页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55页 |
第二章 石墨烯量子点-金纳米粒子能量转移检测P53肿瘤抑制基因及其损伤 | 第55-74页 |
2.1 引言 | 第55-5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57-58页 |
2.2.3 石墨烯量子点(GQDs)的制备 | 第58页 |
2.2.4 金纳米粒子(AuNPs)的制备 | 第58-59页 |
2.2.5 探针DNA与金纳米粒子的连接 | 第59页 |
2.2.6 化学品致DNA损伤及DNA杂交 | 第5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2.3.1 石墨烯量子点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59-61页 |
2.3.2 石墨烯量子点的光学性能表征 | 第61-63页 |
2.3.3 石墨烯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ECL)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63-65页 |
2.3.4 石墨烯量子点与金纳米粒子的能量共振转移 | 第65-67页 |
2.3.5 GQDs/AuNPs-ssDNA体系ECL检测P53及其损伤 | 第67-7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第三章 二氧化锰纳米管的制备及胞内双功能成像检测miRNA | 第74-91页 |
3.1 引言 | 第74-7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5-7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75-76页 |
3.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76页 |
3.2.3 细胞培养与传代 | 第76-77页 |
3.2.4 二氧化锰纳米管制备 | 第77页 |
3.2.5 二氧化锰纳米管细胞毒性测试 | 第77页 |
3.2.6 胞外miRNA荧光检测 | 第77-78页 |
3.2.7 胞内miRNA荧光成像检测 | 第78页 |
3.2.8 谷胱甘肽分解二氧化锰纳米管核磁共振成像检测 | 第7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7页 |
3.3.1 二氧化锰纳米管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78-80页 |
3.3.2 二氧化锰纳米管荧光淬灭性能研究 | 第80-83页 |
3.3.3 胞外miRNA荧光检测 | 第83-84页 |
3.3.4 胞内miRNA双重荧光成像检测 | 第84-86页 |
3.3.5 二氧化锰纳米管核磁共振成像 | 第86-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第四章 二氧化锰纳米管-石墨烯量子点/铁卟啉荧光检测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 | 第91-106页 |
4.1 引言 | 第91-9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2-95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2-93页 |
4.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93页 |
4.2.3 二氧化锰纳米管(MnO_2 NTs)制备 | 第93页 |
4.2.4 GQDs/FePor的制备 | 第93-94页 |
4.2.5 MnO_2 NTs-GQDs/FePor荧光"关闭"体系构建 | 第94页 |
4.2.6 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分解二氧化锰纳米管 | 第94-95页 |
4.2.7 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检测 | 第9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2页 |
4.3.1 MnO_2 NTs和GQDs/FePor形貌和性能表征 | 第95-98页 |
4.3.2 MnO_2 NTs -GQDs/FePor纳米体系的荧光淬灭研究 | 第98页 |
4.3.3 GSH和Cys分解MnO_2 NTs机理研究 | 第98-100页 |
4.3.4 荧光检测GSH & Cys | 第100-101页 |
4.3.5 检测体系灵敏度考察 | 第101-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第五章 石墨烯量子点/锌卟啉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 | 第106-125页 |
5.1 引言 | 第106-10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7-109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07页 |
5.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107-108页 |
5.2.3 GQDs/ZnPor的制备 | 第108页 |
5.2.4 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108-10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20页 |
5.3.1 GQDs/ZnPor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109-110页 |
5.3.2 GQDs/ZnPor光学性能表征 | 第110-113页 |
5.3.3 GQDs/ZnPor光催化降解MB | 第113-115页 |
5.3.4 光催化降解的影响因素 | 第115-116页 |
5.3.5 GQDs/ZnPor光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 第116-12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6.1 总结 | 第125页 |
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5-126页 |
6.3 本论文的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