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 论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2.1 人力资源指数 | 第10-11页 |
2.2 人力资源管理的多重角色模型 | 第11-14页 |
2.3 激励机制 | 第14-21页 |
2.3.1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14-18页 |
2.3.2 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 | 第18-19页 |
2.3.3 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19-21页 |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21-29页 |
3.1 研究构思 | 第21页 |
3.2 样本简介 | 第21-25页 |
3.2.1 调查样本人数分布 | 第21-22页 |
3.2.2 调查企业简介 | 第22-25页 |
3.3 调查工具 | 第25-27页 |
3.3.1 人力资源指数的内容 | 第25-26页 |
3.3.2 人力资源角色评估调查 | 第26-27页 |
3.3.3 激励因素调查 | 第27页 |
3.4 调查问卷的取得 | 第27-28页 |
3.4.1 调查时间 | 第27页 |
3.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7-28页 |
3.4.3 调查问卷的取得 | 第28页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4 统计结果分析 | 第29-51页 |
4.1 方差分析结果 | 第29-46页 |
4.1.1 五家企业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指数上的方差分析结果 | 第29-38页 |
4.1.2 五家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方面的分析 | 第38-40页 |
4.1.3 不同人员类别在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和积极性评价上的方差分析 | 第40-42页 |
4.1.4 不同人员层次在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和积极性评价上的方差分析 | 第42-44页 |
4.1.5 不同工龄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和积极性评价上的方差分析 | 第44-46页 |
4.2 相关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4.3 回归分析结果 | 第48-51页 |
4.3.1 人力资源管理指数的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4.3.2 积极性各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49-5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1-55页 |
5.1 讨论 | 第51-52页 |
5.2 结论 | 第52-53页 |
5.3 建议 | 第53-55页 |
致 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 录 | 第58-65页 |
附录A 人力资源管理指数问卷 | 第58-62页 |
附录B 人力资源管理角色问卷 | 第62-64页 |
附录C 激励测试问卷 | 第64-65页 |
附录D 激励测试问卷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