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2.1 品牌识别 | 第17-20页 |
2.1.1 国外品牌识别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2.1.2 国内品牌识别研究概述 | 第20页 |
2.2 消费者行为和消费选择 | 第20-22页 |
2.3 品牌识别与理性消费选择 | 第22-23页 |
2.4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23-24页 |
3 基于品牌识别的理性消费选择模型构建 | 第24-39页 |
3.1 理性消费选择 | 第24-27页 |
3.1.1 价格因素的处理 | 第25-26页 |
3.1.2 理性消费者假设 | 第26-27页 |
3.2 消费者感知价值理论 | 第27-29页 |
3.3 品牌识别维度选取 | 第29-34页 |
3.3.1 产品体验 | 第29-31页 |
3.3.2 服务体验 | 第31-32页 |
3.3.3 心理体验 | 第32-33页 |
3.3.4 企业影响力 | 第33-34页 |
3.4 模型构建与要素、假设的提出 | 第34-39页 |
3.4.1 品牌识别程度与品牌购买意愿 | 第35-36页 |
3.4.2 产品功能和产品品质要素 | 第36页 |
3.4.3 消费者关系和消费流畅性要素 | 第36-37页 |
3.4.4 企业影响力要素 | 第37-38页 |
3.4.5 情感收益和社群收益要素 | 第38-39页 |
3.4.6 模型适用性说明 | 第39页 |
4 模型实证研究 | 第39-54页 |
4.1 实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39-40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40-44页 |
4.2.1 问卷总体设计与预调研调整 | 第40-42页 |
4.2.2 识别程度与购买意愿 | 第42页 |
4.2.3 产品体验维度测量 | 第42-43页 |
4.2.4 服务体验维度测量 | 第43页 |
4.2.5 企业影响力维度测量 | 第43页 |
4.2.6 心里体验维度测量 | 第43-44页 |
4.3 原始数据收集与评估 | 第44-49页 |
4.3.1 样本回收与统计特征 | 第44-45页 |
4.3.2 问卷信度分析 | 第45-46页 |
4.3.3 问卷效度分析 | 第46-49页 |
4.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49-54页 |
4.4.1 描述性统计 | 第49-50页 |
4.4.2 相关性检验 | 第50-51页 |
4.4.3 回归模型设定与评估 | 第51-52页 |
4.4.4 多元层次回归分析 | 第52-54页 |
5 定量分析结果讨论与启示 | 第54-58页 |
5.1 回归分析结果总结 | 第54-55页 |
5.2 结果的讨论与意义 | 第55-58页 |
5.2.1 产品对品牌识别和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2 服务对品牌识别和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3 企业对品牌识别和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 | 第57页 |
5.2.4 心理体验对品牌识别和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 | 第57-58页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8-62页 |
6.1 所做的工作 | 第58页 |
6.2 主要结论与意义 | 第58-60页 |
6.2.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6.2.2 研究结论的理论意义 | 第59-60页 |
6.2.3 研究结论的现实意义 | 第60页 |
6.3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A | 第67-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7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