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物理论文

中新物理教师课堂问答行为的个案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1页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1-14页
        1.3.1 研究的内容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4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第14-31页
    2.1 课堂教学行为理论第14-17页
        2.1.1 概念的界定第14-16页
        2.1.2 课堂教学行为的分类第16-17页
    2.2 课堂问答行为理论第17-19页
        2.2.1 课堂问答行为概念的界定第17页
        2.2.2 课堂提问的作用第17-18页
        2.2.3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第18-19页
    2.3 课堂教学行为观察量表的理论第19-25页
        2.3.1 课堂观察的概念第20页
        2.3.2 课堂观察量表的含义第20-21页
        2.3.3 课堂观察量表的意义第21页
        2.3.4 课堂问答行为观察量表的设计理论第21-25页
    2.4 有关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理论第25-26页
    2.5 个案研究理论第26-28页
    2.6 比较研究理论第28-31页
        2.6.1 比较教育概述第28-29页
        2.6.2 比较教育的涵义及研究方法第29-30页
        2.6.3 比较教育的原则第30-31页
第三章 教学目标的比较第31-39页
    3.1 中国新课程目标第31-33页
        3.1.1 课程总目标第31页
        3.1.2 课程具体目标第31-33页
    3.2 新西兰课程目标第33-36页
        3.2.1 新西兰课程改革简介第33-34页
        3.2.2 新西兰教学九大原则第34-35页
        3.2.3 新西兰课程计划要求的五大能力第35-36页
    3.3 中新物理课程标准比较第36-39页
        3.3.1 接近的教育理念第36-37页
        3.3.2 不同的评价体系第37-39页
第四章 课堂问答行为观察量表的制定第39-48页
    4.1 课堂问答行为观察量表的制定过程第39-43页
    4.2 课堂问答行为观察量表中十个观察点的含义第43-48页
第五章 课堂问答行为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第48-68页
    5.1 观察对象的选取第48-49页
    5.2 课堂问答行为的观察记录第49-54页
    5.3 对课堂问答行为观察记录的数据汇总第54-55页
    5.4 对课堂问答行为观察记录的数据分析第55-68页
第六章 中新物理教师课堂问答行为的比较分析第68-101页
    6.1 提问主体μ的差异及原因分析第69-81页
        6.1.1. 差异第69-70页
        6.1.2 原因分析第70-81页
    6.2 教师反馈μ的差异及原因分析第81-86页
        6.2.1 差异第82页
        6.2.2 原因分析第82-86页
    6.3 给我国高中物理教师的启示第86-101页
        6.3.1 提问主体μ启示第86-92页
        6.3.2 教师反馈μ启示第92-98页
        6.3.3 其他方面的启示:第98-101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101-103页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第101-102页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建议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附录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化学合作学习中心理效应的研究
下一篇:数字化传感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