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25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问题第9-11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1.1.2 问题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3页
        1.3.1 混合学习研究概述第12-18页
        1.3.2 MOOC研究概述第18-23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3-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3页
        1.4.2 研究框架第23-25页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5-28页
    2.1 核心概念第25-26页
        2.1.1 混合学习第25-26页
        2.1.2 MOOC第26页
    2.2 理论基础第26-28页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6-27页
        2.2.2 掌握学习理论第27页
        2.2.3 临场感理论第27-28页
第3章 基于MOOC开展混合学习的案例分析第28-42页
    3.1 高校开展基于MOOC混合学习的可行性分析第28-31页
        3.1.1 高校学习者能够适应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学习第28页
        3.1.2 高校信息化为开展混合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第28-29页
        3.1.3 MOOC的设计适合开展混合学习第29-31页
    3.2 高校运用MOOC开展混合学习的探索第31-42页
        3.2.1 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测绘学》课程的开放与共享第31-33页
        3.2.2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开放与混合第33-35页
        3.2.3 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第35-37页
        3.2.4 UOOC联盟第37-39页
        3.2.5 清华大学专业硕士混合式教育学位项目第39-42页
第4章 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学习模式构建第42-52页
    4.1 宏观的教育管理体制为开展混合学习提供保障第42-45页
        4.1.1 组织结构管理第42-43页
        4.1.2 教学流程管理第43-45页
    4.2 高校信息化为开展混合学习提供基础第45-47页
        4.2.1 全球信息化促进高校信息化第46页
        4.2.2 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46-47页
    4.3 基于MOOC的混合学习模式第47-52页
        4.3.1 前端分析第48-49页
        4.3.2 课程设计第49页
        4.3.3 课程教学第49-50页
        4.3.4 教学评价第50-52页
第5章 开展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学习的策略第52-57页
    5.1 开展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学习的实施保障第52-54页
        5.1.1 鼓励共建共享,促进MOOC资源的“质”与“量”第52页
        5.1.2 建立学分互认机制,提高MOOC资源利用率第52-53页
        5.1.3 引入先进教学理论,持续地改进教学模式第53-54页
    5.2 开展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学习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第54-57页
        5.2.1 对教师的要求第54-55页
        5.2.2 对学生的要求第55-57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6.1 研究结论第57页
    6.2 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65页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政策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竖向荷载作用下Z形柱中间层节点抗扭性能及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