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Modbus RTU/ASCII转Modbus TCP网关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课题的解决方案第10页
        1.3.1 工业以太网实时性第10页
        1.3.2 网关协议转换第10页
        1.3.3 抗干扰性(EMI)第10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0-11页
    1.5 本章小结第11-12页
第二章 方案的总体设计第12-15页
    2.1 课题总体设计要求第12页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第12-14页
        2.2.1 硬件设计第13-14页
        2.2.2 软件设计第14页
        2.2.3 算法改进第14页
    2.3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三章 MODBUS TCP网关的硬件设计第15-21页
    3.1 Modbus TCP网关整体硬件架构第15页
    3.2 嵌入式处理器LPC2214第15-16页
    3.3 硬件电路设计第16-20页
        3.3.1 晶振电路设计第16-17页
        3.3.2 JTAG 接口电路第17页
        3.3.3 RS-485 驱动电路第17-18页
        3.3.4 以太网接口电路第18-20页
    3.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四章 MODBUS TCP网关软件的设计第21-36页
    4.1 Modbus标准协议第21-25页
        4.1.1 Modbus协议概述第21-22页
        4.1.2 Modbus串行通行模式第22页
        4.1.3 差错校验方法第22-24页
        4.1.4 Modbus TCP第24-25页
    4.2 Modbus RTU/ASCII协议栈的设计第25-29页
    4.3 Modbus TCP协议站的设计第29-33页
        4.3.1 TCP/IP协议栈的设计第29-32页
        4.3.2 Modbus TCP协议栈的设计第32-33页
    4.4 Modbus TCP网关的设计第33-35页
        4.4.1 协议转换第33-35页
        4.4.2 速度匹配第35页
    4.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五章 基于MODBUS TCP的MAC机制改进及仿真第36-46页
    5.1 MAC层的CSMA/CD协议第36-37页
        5.1.1 Modbus TCP应用工业领域的问题第36页
        5.1.2 CSMA/CD通信机制的实时性第36-37页
    5.2 通信延时分析第37-39页
        5.2.1 排队延时第37-39页
        5.2.2 发送延时第39页
        5.2.3 传输延时第39页
    5.3 OPNET仿真建模第39-41页
        5.3.1 建模概述第39-40页
        5.3.2 CSMA/CD仿真第40-41页
    5.4 CSMA/CD的改进第41-45页
        5.4.1 CSMA/CD改进的实现第42-44页
        5.4.2 改进后的CSMA/CD第44-45页
    5.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六章 MODBUS TCP网关测试第46-60页
    6.1 Modbus TCP网关通信测试平台的搭建第46-47页
    6.2 Modbus TCP网关通信功能测试第47-57页
        6.2.1 RTU Master–TCP Slaver模式第47-52页
        6.2.2 ASCII Master–TCP Slaver模式第52-54页
        6.2.3 TCP Master–RTU Slaver模式第54-56页
        6.2.4 TCP Master–ASCII Slaver模式第56-57页
    6.3 Modbus TCP网关实时性测试第57-59页
    6.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60-61页
    7.1 工作总结第60页
    7.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新城片区品质升级的存量型城市设计策略初探
下一篇:土地财政驱动城市空间生产的机制与效应研究--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