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中国式土地财政是从何而来 | 第10-11页 |
1.1.2 对土地财政功过是非的争辩 | 第11页 |
1.1.3 中国式土地财政应何去何从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完善在空间视角的理论诠释 | 第12页 |
1.2.2 延伸至微观层面的实证观察 | 第12-13页 |
1.3 中国式土地财政的界定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4.1 土地财政的分析范式 | 第14-18页 |
1.4.2 空间生产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3 结论及对本文的启示 | 第21-22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第22-24页 |
1.5.1 思路框架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3 创新要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中国式土地财政的资本逻辑 | 第24-36页 |
2.1 土地财政的权力基础与增长特质 | 第24-26页 |
2.1.1 地方政府为核心的权力基础 | 第24-25页 |
2.1.2 空间扩张为主旨的增长特质 | 第25-26页 |
2.2 以土地财政支撑的资本循环关系 | 第26-31页 |
2.2.1 间接土地财政循环 | 第27-28页 |
2.2.2 直接土地财政循环 | 第28-29页 |
2.2.3 隐性土地财政循环 | 第29-31页 |
2.3 土地财政的资本配置机制与危机 | 第31-33页 |
2.4 资本增值诉求下的显著空间表征 | 第33-36页 |
2.4.1 工业空间的低成本扩张与低效利用 | 第33-34页 |
2.4.2 经营性用地的地价膨胀与内在失衡 | 第34页 |
2.4.3 基础设施的提升与公共设施的失调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南京河西新城的土地经营案例 | 第36-50页 |
3.1 南京河西新城的简介 | 第36-38页 |
3.1.1 案例选取的原因 | 第36-37页 |
3.1.2 新城建设的背景 | 第37-38页 |
3.2 利于土地资本运动的权力架构 | 第38-41页 |
3.2.1 以新城指挥部为核心的权力调整 | 第38-40页 |
3.2.2 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权力关系 | 第40-41页 |
3.3 河西新城土地资本的运作过程 | 第41-47页 |
3.3.1 土地资本的快速积累 | 第41-44页 |
3.3.2 基于长期利益的转向 | 第44-46页 |
3.3.3 公共产品的持续供给 | 第46-47页 |
3.4 新城土地运作下的空间效应 | 第47-50页 |
3.4.1 令人振奋的空间增长绩效 | 第47-48页 |
3.4.2 资本积累危机的空间表现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对土地财政的反思与治理建议 | 第50-54页 |
4.1 中国式土地财政的价值悖论 | 第50-51页 |
4.2 新时期土地财政的转型策略 | 第51-54页 |
4.2.1 权力的规范:公共服务型政府 | 第51-52页 |
4.2.2 资本的驾驭:兼顾效率与公平 | 第52-53页 |
4.2.3 空间的规制:规划的主动应对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5.2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6-68页 |
附录一 2002-2013年河西土地有偿出让的详情列表 | 第68-74页 |
附件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