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城市发展的转型 | 第11页 |
1.1.2 城市规划的转型 | 第11-12页 |
1.1.3 城市新城问题的暴露和凸显 | 第12页 |
1.1.4 “新人本主义”发展观的兴起 | 第12-13页 |
1.2 相关概念探析 | 第13-14页 |
1.2.1 存量型城市设计 | 第13页 |
1.2.2 新城 | 第13-14页 |
1.2.3 本文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15-16页 |
1.6.1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5页 |
1.6.2 分章研究重点 | 第15-16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21页 |
2.1 存量型规划理论综述 | 第17-18页 |
2.2 城市设计理论中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2.1 重视建成环境的功能提升和城市品质升级 | 第18-19页 |
2.2.2 研究对象转向社会综合功能 | 第19页 |
2.2.4 综合性生态发展 | 第19页 |
2.3 城市更新理论中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3.1 理念的转变——从形体规划论到人本主义 | 第19-20页 |
2.3.2 操作方法的转变——从大规模重建到小尺度渐进式更新 | 第20页 |
2.3.3 价值观的转变——从单一目标的物质改造到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存量型城市设计对新城品质升级的应用适应性探讨 | 第21-31页 |
3.1 新城发展的反思与问题梳理 | 第21-27页 |
3.1.1 英国新城发展经验与教训 | 第21-22页 |
3.1.2 我国新城发展的问题梳理 | 第22-27页 |
3.2 存量型城市设计的理念 | 第27页 |
3.3 存量型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转向 | 第27-29页 |
3.3.1 规划对象:建成环境而非空地 | 第27-28页 |
3.3.2 规划理念:人本主义而非形体规划 | 第28页 |
3.3.3 规划方式:“针灸式”而非“手术刀式” | 第28页 |
3.3.4 规划保障:设计语言与管理语言的互动促进而非各自为政 | 第28-29页 |
3.4 新城片区存量型城市设计的目标 | 第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我国新城品质升级的存量型城市设计实践探索 | 第31-43页 |
4.1 南京河西新城北部片区城市设计 | 第31-33页 |
4.1.1 问题梳理 | 第31-32页 |
4.1.2 设计思路与重点 | 第32页 |
4.1.3 设计策略 | 第32-33页 |
4.1.4 案例小结 | 第33页 |
4.2 苏州工业园整体优化提升设计 | 第33-36页 |
4.2.1 问题梳理 | 第34页 |
4.2.2 设计思路与重点 | 第34-35页 |
4.2.3 设计策略 | 第35-36页 |
4.2.4 案例小结 | 第36页 |
4.3 宁波东部新城慢行系统优化设计 | 第36-38页 |
4.3.1 问题梳理 | 第36-37页 |
4.3.2 设计思路与重点 | 第37页 |
4.3.3 设计策略 | 第37-38页 |
4.3.4 案例小结 | 第38页 |
4.4 南京东山新城山、水、城空间整合提升设计 | 第38-42页 |
4.4.1 问题梳理 | 第38-40页 |
4.4.2 设计策略 | 第40-42页 |
4.4.3 案例小结 | 第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新城片区品质升级的存量型城市设计策略初探 | 第43-61页 |
5.1 空间:整合城市要素,促进要素间的相互渗透与互动 | 第43-49页 |
5.1.1 整体空间架构的整合与优化 | 第43-45页 |
5.1.2 山水开敞空间与都市空间的整合与优化 | 第45-46页 |
5.1.3 文化空间与都市空间的整合与优化 | 第46-47页 |
5.1.4 绿化空间与相关要素的整合与优化 | 第47-49页 |
5.2 功能:优化土地利用与布局,促进多样性和功能复合 | 第49-53页 |
5.2.1 职住平衡 | 第50-51页 |
5.2.2 功能复合 | 第51-53页 |
5.3 交通:完善宁静交通体系 | 第53-58页 |
5.3.1 引导公交出行,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 第53-55页 |
5.3.2 完善慢行体系 | 第55-56页 |
5.3.3 加强交通微循环建设,提高出行效率 | 第56-57页 |
5.3.4 静态交通整治与提升 | 第57-58页 |
5.4 实施: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 第58-59页 |
5.4.1 自下而上: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58-59页 |
5.4.2 自上而下:与政府行动计划相结合 | 第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1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61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7-71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