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16页 |
1.1 朋辈心理互助理论 | 第9-12页 |
1.1.1 朋辈心理互助定义 | 第9-10页 |
1.1.2 朋辈心理互助特点 | 第10-11页 |
1.1.3 朋辈心理互助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 人际关系 | 第12-14页 |
1.2.1 人际关系 | 第12-13页 |
1.2.2 人际交往能力 | 第13页 |
1.2.3 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 | 第13-14页 |
1.2.4 人际关系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3 研究目标及假设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假设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6-24页 |
2.1 朋辈心理互助模式设计 | 第16-22页 |
2.1.1 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可行性 | 第16-17页 |
2.1.2 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角色安排 | 第17-18页 |
2.1.3 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活动方式安排 | 第18-19页 |
2.1.4 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操作流程 | 第19-22页 |
2.2 项目实施 | 第22-24页 |
2.2.1 被试 | 第22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22页 |
2.2.3 研究程序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3.1 实验班、控制班前测差异比较 | 第24页 |
3.2 实验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 第24页 |
3.3 控制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 第24-25页 |
3.4 实验班、控制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 第25页 |
3.5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比较 | 第25-27页 |
3.6 不同生源学生在量表上的差异比较 | 第27-29页 |
3.7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量表上的前后测结果比较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1-37页 |
4.1 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对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 第31-34页 |
4.1.1 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对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效果 | 第31-32页 |
4.1.2 实验班和控制班人际交往能力比较 | 第32-34页 |
4.2 影响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关因素研究 | 第34-37页 |
4.2.1 不同生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朋辈心理互助模式运行之后均有改善 | 第34-35页 |
4.2.2 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参加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后均有提高 | 第35页 |
4.2.3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状况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参加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后均有提高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与局限 | 第37-3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7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 | 第37-39页 |
5.2.1 创新之处 | 第37-38页 |
5.2.2 本研究的局限 | 第38-39页 |
附录A | 第39-40页 |
附录B | 第40-45页 |
附录C | 第45-47页 |
附录D | 第47-49页 |
附录E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