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15页 |
2.1.1 成人依恋 | 第11-12页 |
2.1.2 社会支持 | 第12-14页 |
2.1.3 心理健康 | 第14-15页 |
2.2 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2.2.1 国外成人依恋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1.1 成人依恋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2.1.2 成人依恋的类型 | 第16-17页 |
2.2.2 国内成人依恋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2.1 成人依恋测量 | 第17页 |
2.2.2.2 成人依恋其他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3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2.3.1 国外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3.1.1 社会支持的测量 | 第18-19页 |
2.3.1.2 社会支持的分类 | 第19页 |
2.3.1.3 社会支持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2.3.2 国内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2.1 社会支持的测量 | 第20页 |
2.3.2.2 社会支持的分类 | 第20-21页 |
2.4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4.1 国外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2.4.1.1 心理健康的测量 | 第21页 |
2.4.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21页 |
2.4.2 国内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4.2.1 心理健康的测量 | 第21-22页 |
2.4.2.2 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22页 |
2.5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22-25页 |
2.5.1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5.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2.5.3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24页 |
2.5.4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5-2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5-27页 |
3.2.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 第25-26页 |
3.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第26页 |
3.2.3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 第26-27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3.3.1 文献研究法 | 第27页 |
3.3.2 问卷调查法 | 第27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3.5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29-46页 |
4.1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现状及差异分析 | 第29-31页 |
4.1.1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 | 第29页 |
4.1.2 大学生成人依恋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第29页 |
4.1.3 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 第29-30页 |
4.1.4 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 第30页 |
4.1.5 大学生成人依恋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 | 第30-31页 |
4.2 大学生社会支持差异分析 | 第31-33页 |
4.2.1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第31页 |
4.2.2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 第31-32页 |
4.2.3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 第32页 |
4.2.4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 | 第32-33页 |
4.3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差异分析 | 第33-38页 |
4.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4.3.2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第34-35页 |
4.3.3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 第35-36页 |
4.3.4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 第36-37页 |
4.3.5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 | 第37-38页 |
4.4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 第38-46页 |
4.4.1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4.4.2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4.4.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4.4.4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分析 | 第42-46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6-53页 |
5.1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现状及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5.1.1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现状 | 第46页 |
5.1.2 大学生成人依恋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5.1.3 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 第47页 |
5.2 大学生社会支持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5.2.1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47页 |
5.2.2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5.2.3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 第48页 |
5.3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5.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第48页 |
5.3.2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5.3.3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49页 |
5.3.4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 第49页 |
5.4 民族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49-50页 |
5.4.1 大学生成人依恋在民族上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5.4.2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民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0页 |
5.4.3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民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0页 |
5.5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 第50-53页 |
5.5.1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5.5.2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 第51页 |
5.5.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 第51-52页 |
5.5.4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分析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研究启示及结论 | 第53-56页 |
6.1 研究启示 | 第53-54页 |
6.1.1 重视早期亲子依恋,转变教育理念 | 第53页 |
6.1.2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 第53页 |
6.1.3 从多个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拓宽心理咨询方法 | 第53-54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