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钢桁架拱桥的概述 | 第15-21页 |
1.2.1 国外钢拱桥发展 | 第15-17页 |
1.2.2 国内钢拱桥发展 | 第17-19页 |
1.2.3 上承式钢桁架拱桥的结构形式 | 第19-21页 |
1.3 抗震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1 桥梁震害 | 第21-23页 |
1.3.2 钢拱桥抗震方法的认识 | 第23-2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上承式钢桁架拱桥的建模与动力特性分析 | 第26-39页 |
2.1 拱桥模型的建立 | 第26-33页 |
2.1.1 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 第26-29页 |
2.1.2 拱桥工程概况 | 第29-31页 |
2.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2.1.4 材料属性 | 第33页 |
2.2 动力特性分析 | 第33-38页 |
2.2.1 拱桥自振特性的求解方法 | 第34-36页 |
2.2.2 动力特性分析 | 第36-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上承式钢桁架拱桥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39-65页 |
3.1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39-43页 |
3.1.1 静力法 | 第39-40页 |
3.1.2 反应谱法 | 第40-41页 |
3.1.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41-42页 |
3.1.4 功率谱法 | 第42-43页 |
3.2 抗震性能分析的条件 | 第43-51页 |
3.2.1 运动方程的建立 | 第43-44页 |
3.2.2 阻尼矩阵 | 第44-45页 |
3.2.3 地震加速度时程的选取 | 第45-46页 |
3.2.4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6-48页 |
3.2.5 反应谱分析 | 第48-51页 |
3.3 纵桥向地震作用分析 | 第51-57页 |
3.3.1 拱肋弯矩包络图 | 第51-52页 |
3.3.2 拱肋轴力包络图 | 第52-53页 |
3.3.3 控制点的位移响应 | 第53-54页 |
3.3.4 控制截面的内力响应 | 第54-55页 |
3.3.5 时程曲线 | 第55-56页 |
3.3.6 塑性变形区域 | 第56-57页 |
3.4 横桥向地震作用 | 第57-63页 |
3.4.1 拱肋弯矩包络图 | 第57-58页 |
3.4.2 拱肋轴力包络图 | 第58-59页 |
3.4.3 控制点的位移响应 | 第59页 |
3.4.4 控制截面的内力响应 | 第59-60页 |
3.4.5 时程曲线 | 第60-62页 |
3.4.6 塑性变形区域 | 第62页 |
3.4.7 支撑滞回曲线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竖向地震动输入和行波效应对拱桥抗震性能影响 | 第65-73页 |
4.1 纵桥向与竖向组合地震对钢桁架拱桥的影响 | 第65-67页 |
4.1.1 拱肋弯矩包络图 | 第65-66页 |
4.1.2 位移峰值反应 | 第66-67页 |
4.2 横桥向与竖向组合地震对钢桁架拱桥的影响 | 第67-69页 |
4.2.1 拱肋弯矩包络图 | 第67-68页 |
4.2.2 位移峰值反应 | 第68-69页 |
4.3 行波效应对钢桁架拱桥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69-72页 |
4.3.1 位移响应 | 第70页 |
4.3.2 内力响应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