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1-26页 |
1 观点采择的概述 | 第11-16页 |
1.1 观点采择的内涵 | 第11-12页 |
1.2 观点采择的分类 | 第12页 |
1.3 观点采择的测量 | 第12-13页 |
1.4 观点采择能力各阶段的发展 | 第13-15页 |
1.5 观点采择的灵活性 | 第15-16页 |
2 利他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2.1 利他行为的概念 | 第16页 |
2.2 利他行为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2.1 生物学理论 | 第16-17页 |
2.2.2 社会进化理论 | 第17页 |
2.2.3 强化主义观点 | 第17页 |
2.3 利他行为的分类 | 第17-18页 |
2.4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4.1 利他者因素 | 第18-19页 |
2.4.2 受助者特征 | 第19页 |
2.4.3 情境和文化影响因素 | 第19页 |
2.5 内隐利他倾向的相关研究和测量方法 | 第19-21页 |
2.5.1 内隐利他倾向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5.2 内隐利他的测量方法 | 第20-21页 |
3 内隐关系评估程序(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s) | 第21-22页 |
3.1 内隐关系评估程序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3.2 内隐关系评估程序的应用研究 | 第22页 |
4 观点采择和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页 |
5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5.1 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5.2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24页 |
5.2.1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5.2.2 实践意义 | 第24页 |
6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6.2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6-43页 |
1 研究一: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观点采择的特点及其关系 | 第26-35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2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1.3.1 被试 | 第26页 |
1.3.2 实验工具和材料 | 第26-27页 |
1.3.3 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1.3.4 实验程序 | 第28-30页 |
1.3.5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1.4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1.4.1 观点采择IRAP任务不同实验类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 | 第30-32页 |
1.4.2 观点采择IRAP任务的D-IRAP效应值分析 | 第32-35页 |
1.5 小结 | 第35页 |
2 研究二: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内隐利他倾向的特点 | 第35-40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2.3.1 被试 | 第36页 |
2.3.2 实验工具和材料 | 第36页 |
2.3.3 实验设计 | 第36-37页 |
2.3.4 实验程序 | 第37-38页 |
2.3.5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2.4.1 不同年龄组中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利他倾向D-IRAP效应值的描述统计 | 第38-39页 |
2.4.2 年龄和性别对被试内隐利他倾向D-IRAP效应值的影响 | 第39-40页 |
2.5 小结 | 第40页 |
3 研究三: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观点采择和内隐利他倾向的关系 | 第40-43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40-41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41页 |
3.3 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4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3.4.1 观点采择D-IRAP效应值与内隐利他D-IRAP效应值的描述统计 | 第41页 |
3.4.2 观点采择D-IRAP效应值与内隐利他倾向的D-IRAP效应值的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3.4.3 观点采择D-IRAP效应值与内隐利他倾向的D-IRAP效应值的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43-49页 |
1 观点采择的研究 | 第43-45页 |
1.1 观点采择能力的一般特点 | 第43页 |
1.2 观点采择能力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 第43-45页 |
2 内隐利他倾向的特点 | 第45-46页 |
3 观点采择灵活性和内隐利他倾向的关系 | 第46-47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7页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47页 |
6 对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建议 | 第47-49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