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4页
        1.2.1 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意义第11页
        1.2.2 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第11-12页
        1.2.3 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第12-13页
        1.2.4 对新课程理念贯彻和实施的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理论依据第18-24页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8-21页
        2.1.1 主体第18-19页
        2.1.2 主体性及师生主体性第19-21页
        2.1.3 主体间性第21页
    2.2 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师生主体性的理论依据第21-24页
        2.2.1 肯定教师主体性的理论依据及思想渊源第21-22页
        2.2.2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论依据第22-24页
第3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发挥的问题现状第24-32页
    3.1 教师主体性发挥的问题现状第24-27页
        3.1.1 放手激进型第24-25页
        3.1.2 顽固保守型第25-26页
        3.1.3 安于现状型第26-27页
    3.2 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问题样态第27-32页
        3.2.1 放任自流型第27-28页
        3.2.2 盲目跟从型第28-29页
        3.2.3 消极淡漠型第29-32页
第4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发挥失效的原因分析第32-36页
    4.1 对“主体性”的内涵理解肤浅第32-33页
        4.1.1 将主体性发挥理解为“满堂问”第32页
        4.1.2 将主体性发挥理解为“表演”第32-33页
        4.1.3 将主体性发挥理解为“花里胡哨”第33页
    4.2 忽视师生主体性发挥的桥梁——文本主体第33-34页
    4.3 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导向偏差第34-36页
        4.3.1 教学过程评价的偏差第34-35页
        4.3.2 教学成果评价的偏差第35-36页
第5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课堂实施第36-42页
    5.1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第36-37页
    5.2 切入要点准确,突破口处新颖第37-39页
    5.3 主问题有力度,教学活而不乱第39-40页
    5.4 师生合作互补,双方情感共融第40-42页
第6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发挥实施中的问题解决第42-54页
    6.1 深化主体性理论,权衡师生之关系第42-43页
        6.1.1 树立“交互主体观”第42-43页
        6.1.2 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体性第43页
    6.2 揭露教学伪主体,构建有效之主流第43-45页
    6.3 密切联系文本主体,搭建师生沟通桥梁第45-52页
        6.3.1 教师与文本第46-47页
        6.3.2 学生与文本第47-51页
        6.3.3 教师与学生第51-52页
    6.4 评价对象多方面,评价内容多维度第52-54页
        6.4.1 重视对教与学双方的评价第52-53页
        6.4.2 评价主体多元化第53页
        6.4.3 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第53-54页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致谢第58-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家庭作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