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古诗文的重要性 | 第9页 |
1.1.2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 第9-10页 |
1.1.3 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的诉求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组织结构和方法 | 第12-15页 |
1.3.1 组织结构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阐释 | 第15-25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2.1.1 国外研究 | 第15-16页 |
2.1.2 国内研究 | 第16-19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2.1 支架 | 第19-20页 |
2.2.2 支架式教学 | 第20-21页 |
2.2.3 古诗文教学 | 第21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3.1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 | 第21-23页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 第25-47页 |
3.1 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5-28页 |
3.1.1 教师方面 | 第25-27页 |
3.1.2 学生方面 | 第27-28页 |
3.2 支架类型 | 第28-31页 |
3.2.1 通用支架 | 第29页 |
3.2.2 特殊支架 | 第29-31页 |
3.3 支架式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实施步骤 | 第31-47页 |
3.3.1 学情考察,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 | 第31-35页 |
3.3.2 设置情境,激发古诗文学习兴趣 | 第35-38页 |
3.3.3 搭建支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第38-43页 |
3.3.4 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共同进步 | 第43-47页 |
第4章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设计和名师课堂实录分析 | 第47-65页 |
4.1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蜀道难》教学设计分析 | 第47-54页 |
4.1.1 支架搭建基础——课文分析、课标解读及学情了解 | 第47-48页 |
4.1.2 支架搭建导向——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方法选择 | 第48页 |
4.1.3 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 第48-49页 |
4.1.4 搭建学习支架——支架引导性与学生自主性相结合 | 第49-53页 |
4.1.5 支架教学检测——拓展应用,评价检测 | 第53-54页 |
4.2 支架式教学理论解读名师课堂实录分析——以韩军老师《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为例 | 第54-62页 |
4.3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 第62-65页 |
4.3.1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赋予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 第62-63页 |
4.3.2 培养自主学习人才,有助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 第63-65页 |
第5章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