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2.1 辱虐管理 | 第18-21页 |
2.1.1 辱虐管理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辱虐管理的影响 | 第19-20页 |
2.1.3 辱虐管理的结构 | 第20-21页 |
2.2 保留努力 | 第21-22页 |
2.2.1 保留努力的概念 | 第21页 |
2.2.2 保留努力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3 保留努力的结构 | 第22页 |
2.3 心理契约违背 | 第22-25页 |
2.3.1 心理契约及其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3.2 心理契约违背的概念 | 第23-24页 |
2.3.4 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5 心理契约违背的结构 | 第25页 |
2.4 情绪智力 | 第25-28页 |
2.4.1 情绪智力的概念 | 第25-26页 |
2.4.2 情绪智力的影响 | 第26页 |
2.4.3 情绪智力的结构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研究理论构建 | 第28-34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8-31页 |
3.1.1 辱虐管理与保留努力 | 第28-29页 |
3.1.2 辱虐管理与心理契约违背 | 第29页 |
3.1.3 心理契约违背的中介作用 | 第29-30页 |
3.1.4 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 第30-31页 |
3.2 研究模型 | 第31页 |
3.3 问卷的测量工具 | 第31-34页 |
第四章 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 第34-42页 |
4.1 问卷调查与样本描述 | 第34-35页 |
4.2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35页 |
4.3 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35-42页 |
4.3.1 辱虐管理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35-37页 |
4.3.2 保留努力的效度分析 | 第37-38页 |
4.3.3 心理契约违背的效度分析 | 第38-40页 |
4.3.4 情绪智力的效度分析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 第42-64页 |
5.1 各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42-51页 |
5.1.1 员工性别对各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42页 |
5.1.2 员工年龄对各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2-45页 |
5.1.3 员工学历对各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 第45页 |
5.1.4 员工加入企业时间对各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5.1.5 企业性质对各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5.1.6 小结 | 第51页 |
5.2 相关分析 | 第51-53页 |
5.2.1 各变量之间的整体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5.2.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53-56页 |
5.3.1 辱虐管理与保留努力 | 第53-55页 |
5.3.2 辱虐管理与心理契约违背 | 第55页 |
5.3.3 心理契约违背与保留努力 | 第55-56页 |
5.4 中介效应的检验 | 第56-59页 |
5.4.1 心理契约违背对辱虐管理与保留努力整体中介效应检验 | 第57页 |
5.4.2 心理期约违背对辱虐管理与社会闲散中介效应检验 | 第57-58页 |
5.4.3 心理期约违背对辱虐管理与工作逃避中介效应检验 | 第58-59页 |
5.4.4 心理契约违背对辱虐管理与偷懒中介效应检验 | 第59页 |
5.5 调节效应的检验 | 第59-62页 |
5.6 假设检验结果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6.2 管理启示 | 第64-65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