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互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9页 |
| (二)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1页 |
| 1.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定义 | 第9-10页 |
| 2.国内外课堂互动有效性的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 3.研究的目的、方法和范围 | 第11页 |
| 一、初中语文课堂互动的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 (一)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11页 |
|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11-12页 |
| (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2页 |
| (四)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第12-13页 |
| (五)社会学习理论 | 第13页 |
| 二、初中语文课堂互动的制定原则 | 第13-16页 |
| (一)课堂互动的原则 | 第13-15页 |
| (二)影响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因素 | 第15-16页 |
| 三、初中语文课堂互动行动制定的实践依据 | 第16-21页 |
| (一)初中语文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16页 |
| (二) 学生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16-19页 |
| 1.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调查 | 第16页 |
| 2.学生在课堂上所处的状态 | 第16-17页 |
| 3.教师课堂情况分析 | 第17页 |
| 4.朗读教学调查情况分析 | 第17页 |
| 5.语文课堂作业情况调查分析 | 第17-18页 |
| 6.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行为调查分析 | 第18-19页 |
| (三)初中语文老师访谈调查情况分析 | 第19-20页 |
| (四)对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 四、提高语文课堂互动的策略分析 | 第21-27页 |
| (一)重视提示的重要性 | 第21-23页 |
| 1.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 | 第21页 |
| 2.灵活使用提问技巧 | 第21-22页 |
| 3.科学提出有价值问题 | 第22页 |
| 4.注重提问角色互换 | 第22页 |
| 5.面对不愿参与互动的学生 | 第22-23页 |
| (二)重建交流氛围 | 第23-24页 |
|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第23页 |
| 2.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 第23页 |
| 3.注重和利用学生的认知差异 | 第23-24页 |
| (三)重创交流情境 | 第24-25页 |
| 1.使学生降低交流恐惧 | 第24页 |
| 2.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辅助 | 第24-25页 |
| 3.拓展学生想象力 | 第25页 |
| (四)重建交流愿望 | 第25-26页 |
| 1.创造自由发言氛围 | 第25页 |
| 2.积极评价鼓励 | 第25-26页 |
| (五)调控交流过程 | 第26-27页 |
| 1.准确把握讨论时机 | 第26页 |
| 2.经常给学生一些惊喜 | 第26页 |
| 3.提示必要的讨论方法 | 第26-27页 |
| 结语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附录 | 第30-32页 |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