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概述 | 第12-17页 |
| 第一节 职业倦怠的研究历史 | 第12页 |
| 第二节 职业倦怠和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 第12-13页 |
|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 第12-13页 |
|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 第13页 |
| 第三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 | 第13-14页 |
|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概述 | 第13-14页 |
|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代表理论 | 第14页 |
| 第四节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二、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第五节 教师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发展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莱芜市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实证研究 | 第17-22页 |
| 第一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数据来源 | 第18-22页 |
| 一、调查目的 | 第18-19页 |
| 二、编制问卷 | 第19页 |
| 三、量表检验 | 第19-20页 |
| (一)信度检验 | 第19-20页 |
| (二)效度检验 | 第20页 |
| 四、调查实施 | 第20-22页 |
| 第四章 莱芜市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分析 | 第22-39页 |
| 第一节 莱芜市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整体分析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莱芜市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维度分析 | 第23-24页 |
| 一、中学生物教师情感衰竭维度人数分布 | 第23页 |
| 二、中学生物教师去个性化维度人数分布 | 第23-24页 |
| 三、中学生物教师个人成就感低维度人数分布 | 第24页 |
| 第三节 莱芜市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差异性分析 | 第24-36页 |
| 一、不同性别的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性分析 | 第25-26页 |
| 二、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性分析 | 第26页 |
| 三、不同工作地区的生物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性分析 | 第26-27页 |
| 四、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性分析 | 第27-28页 |
| 五、班主任和非班主任生物教师职业倦怠感差异性分析 | 第28-30页 |
| 六、不同教龄的生物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性分析 | 第30页 |
| 七、不同工资水平的生物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性分析 | 第30-31页 |
| 八、不同职称生物教师职业倦怠感差异性分析 | 第31-32页 |
| 九、任教不同年级生物教师职业倦怠感差异性分析 | 第32-35页 |
| 十、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节 莱芜市中学生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 一、社会因素 | 第36-37页 |
| 二、学校因素 | 第37页 |
| (一)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37页 |
| (二)教师结构不平衡 | 第37页 |
| (三)教学工作环境不同 | 第37页 |
| 三、个体因素 | 第37-39页 |
| (一)个人教学热情不高 | 第37-38页 |
| (二)家庭生活负担重 | 第38页 |
| (三)个人性格缺陷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缓解莱芜市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 第39-42页 |
| 第一节 社会方面 | 第39页 |
| 一、提高生物教师的工资待遇 | 第39页 |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第39-41页 |
| 一、合理优化教师结构 | 第39-40页 |
| 二、完善现代化教学设备 | 第40页 |
| 三、拓展教师的课外生活 | 第40页 |
| 四、支持教师在职进修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个体因素 | 第41-42页 |
| 一、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 第41页 |
| 二、定期进行教学反思 | 第41页 |
| 三、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 第41-4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附录 1 | 第46-49页 |
| 附录 2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