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4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恭维言语行为概述 | 第14-21页 |
| 第一节 恭维言语行为的定义 | 第14-17页 |
| 一、中外辞书和著作中关于恭维的定义 | 第14页 |
| 二、恭维是一种言语行为 | 第14-15页 |
| 三、构成恭维言语行为的要素 | 第15-16页 |
| 四、恭维和称赞的区别 | 第16-17页 |
| 五、本文对恭维言语行为的定义 | 第17页 |
| 第二节 恭维言语行为和礼貌理论 | 第17-21页 |
| 一、恭维言语行为和Brown&Levinson的礼貌论和面子观 | 第17-18页 |
| 二、恭维言语行为和合作原则 | 第18-19页 |
| 三、恭维言语行为和利奇的礼貌观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功能分析 | 第21-31页 |
| 第一节《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 | 第21-26页 |
| 一、直接表达 | 第21页 |
| 二、隐含表达 | 第21-22页 |
| 三、对比表达 | 第22-23页 |
| 四、引述表达 | 第23-24页 |
| 五、比喻表达 | 第24页 |
| 六、反说表达 | 第24-25页 |
| 七、多种表达方式同时出现 | 第25-26页 |
| 第二节《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的功能分析 | 第26-31页 |
| 一、建立关系 | 第26-27页 |
| 二、表示欣赏 | 第27页 |
| 三、表达感谢 | 第27-28页 |
| 四、奉承、讨好 | 第28页 |
| 五、阻止面子受损 | 第28页 |
| 六、避免矛盾冲突 | 第28-29页 |
| 七、表示赞同 | 第29-30页 |
| 八、有求于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和会话分析 | 第31-49页 |
| 第一节 《京华烟云》中恭维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 | 第31-36页 |
| 一、恭维言语行为话语结构各部分分析 | 第31-34页 |
| 二、恭维言语行为话语结构类型分析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京华烟云》中恭维言语行为的会话进程 | 第36-41页 |
| 一、单个恭维话轮的会话 | 第37-38页 |
| 二、多个恭维话轮的会话 | 第38-41页 |
| 第三节 《京华烟云》中恭维言语行为的应答模式 | 第41-49页 |
| 一、以言语的形式应答 | 第41-47页 |
| 二、非言语的形式应答 | 第47页 |
| 三、言语形式应答和非言语形式应答同时出现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分析 | 第49-55页 |
| 第一节 《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策略类型 | 第49-53页 |
| 一、句式策略 | 第49-51页 |
| 二、礼貌策略 | 第51-53页 |
| 第二节 影响恭维策略选择和言语选择的因素 | 第53-55页 |
| 一、时代背景因素 | 第53-54页 |
| 二、阶级因素 | 第54页 |
| 三、个人因素 | 第54-55页 |
| 结语 | 第55-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